为奔丧男子放行的民警找到了

2025-11-18 10:16  头条

最近北京这起"交警放行为母奔丧男子"的视频,是不是刷爆了你的主页?短短不到一分钟的执法画面,全网点赞超400万,评论区却吵成了菜市场!

有人说这是"最暖执法",有人担心"开了坏头",今天咱们就带着最新消息,把这事儿扒透,几个争议点咱们掰开揉碎了聊!

先给还没看过视频的朋友,还原一下这场又戳心又有争议的现场,全是最新采访里的细节干货!

11月13日上午10点多,北京市民宋先生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电话那头就一句话:"你妈没了"。宋先生当时在大兴,母亲遗体在通州,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他脑子一片空白,唯一的念头就是赶紧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

他骑上摩托车就往通州赶,可沿途50多个红绿灯让他越想越急,情急之下就拐上了禁止摩托车通行的四环主路。

没想到刚走没多久,就被正在十八里店桥执勤的交警金彤拦了下来。宋先生说,他当时已经憋不住眼泪了,停下车就哽咽着解释:"警官,我妈没了,我回家看我妈去,我不是想闯卡,我太着急了!"

28岁的交警金彤入警6年,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他看着宋先生通红的眼睛和颤抖的声音,原本严肃的眼神瞬间软了下来,没多问就拿起对讲机上报:"这儿有个摩托车驾驶人,母亲没了要回通州,能让他过吗?"对讲机里立刻传来回应:"让他过去吧"。

放行前,金彤还特意叮嘱:"您节哀,路上慢点儿,注意安全,不好意思耽误您时间了"。

这段行车记录仪拍下的画面,被宋先生事后发到了网上,一下子就火了!

截至11月17日,视频点赞量已经突破400万,宋先生母亲的遗体已经火化,他在采访里反复说:"当时没人跟我说话,突然有人关心我,我直接泪奔了,太感谢这位交警了,他的话让我心里暖了好多"。

而交警金彤在接受采访时只说了一句朴实的话:"群众遇到紧急事儿,执法既要讲规则,也得有温度,这是我们该做的"。

更关键的是,这次放行可不是"法外开恩"!北京蓝鹏律师事务所的张起淮律师特意解读,《人民警察法》里明确规定,人民警察对处于危难情形的公民有救助义务,奔丧属于重大伦理危难,保障人伦权利比单纯维护禁行规定更重要。

而且《行政处罚法》也说了,违法行为轻微没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不予处罚,宋先生是初次违法,也没引发交通意外,完全符合规定。

本来是件暖心事儿,可评论区的争论却越来越激烈,这3个争议点,每个都戳中了大家的痛点,你站哪一边?

第一个争议:"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会不会有人钻空子?

支持交警的网友说:"百善孝为先,谁会拿父母去世撒谎?交警的判断没毛病",而且法律本身就有紧急避险的条款,这不是纵容,是精准执法。

但反对的声音也很尖锐:"今天能以奔丧为由闯禁行,明天会不会有人用别的理由违规?规则一旦松动,以后怎么管?"还有人担心:"没有明确的认定标准,会不会出现'选择性执法',有人能放有人不能放?"

第二个争议:紧急情况除了"硬闯",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宋先生说走辅路要等50多个红绿灯,耽误时间,可不少网友提出质疑:"为什么不打110求助交警护送?为什么不叫网约车或者顺风车?硬闯禁行不仅违法,还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反而更耽误事"。

但也有网友反驳:"突发噩耗的时候,人都是慌的,哪能想到那么多办法?换成谁都想争分夺秒回家"。这里就有个关键问题:普通人遇到这种紧急情况,到底该怎么合规又快速地解决?

第三个争议:"柔性执法"的边界到底在哪?

有人拿之前郑州的案例对比:同样是紧急情况,郑州一男子酒驾送女儿看病,还是被罚款记分,为什么这个案例就能放行?有网友说:"酒驾是触碰红线的危险行为,奔丧闯禁行没造成危害,性质不一样,执法就得区别对待"。

但也有人觉得:"都是紧急情况,为什么执法尺度不一样?是不是越'煽情'的理由,越容易被网开一面?"甚至有人提出:"应该出台明确的清单,哪些紧急情况能豁免,哪些不能,这样既公平又好操作"。

其实这起事件之所以能引发这么大的讨论,根本不是简单的"点赞"或"吐槽",而是大家在思考:法律的刚性和人情的温度,到底该怎么平衡?

交警金彤的做法之所以被认可,是因为他既没放弃规则(上报审批),也没忽视人情(暖心叮嘱),可放到更普遍的场景里,问题就变复杂了:没有摄像头记录的情况怎么办?遇到难以核实的"紧急理由"怎么办?

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该如何建立一个"不用硬闯也能解急"的机制?比如紧急情况下,12123APP能不能开通快速报备通道?交警能不能提供更便捷的护送服务?毕竟,大家希望看到的不是"违规后被豁免",而是"有紧急情况能合规解决"。

宋先生的感谢很真诚,交警的执法也很暖心,但这背后的争议,恰恰反映了大家对公平正义和人文关怀的双重期待。你觉得交警放行没错吗?遇到紧急情况该硬闯还是求助?"柔性执法"该有明确标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咱们一起聊透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