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未来,让火箭和卫星的生产效率和汽车一样高,你有没有想过?当前,中国航空航天工业正经历一场悄无声息却可能改变行业格局的制造业变革。
据香港《南华早报》9月28日报道,在历经艰难的结构性改革后,中国国有航天部门正引入一种被称为"总装拉动"的全新航天制造模式,这一模式受到了汽车行业精益生产原则的启发。这一新体系的目标不仅是实现航天系统的快速量产,还要保证质量稳定、成本更低和灵活性更强。
"这代表着对现有制造模式的系统性和颠覆性变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CIO)、航天制造专家王国庆院士带领其团队,在今年7月发表于《机械工程学报》的论文中这样写道。
研究人员指出,随着新技术推动全球太空活动呈指数级增长,预计到2045年,轨道发射将达到每年17万吨的有效载荷,能够掌握可扩展航天制造的国家将主导未来。
2025年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97次飞行。 视觉中国
长期以来,航天器大多是手工打造出的精密杰作,每一枚火箭或卫星都是独特的工程产物,但随着对卫星星座、可重复使用运载工具和持续性月球任务的需求激增,传统方式已无法满足。
这篇论文介绍称,我国航天制造历经研制生产主导、研制与批产并重的发展阶段,正在进入常态化高密度发射主导的规模化定制阶段,迫切需要探索出一种既能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又符合我国航天产业特点的制造模式。
过去,在传统的研制模式下,总装制造单位只是全链条中的最终环节,负责按照领域部门下发的总装计划开展装配工作,对外无约束力,配套零部件交付时间与装配节拍不匹配,造成库存积压,制造成本居高不下。
而新的"总装拉动"模式则颠覆了这一逻辑,零部件不会被提前推送到生产线,而是只有在最终装配环节需要时,才从上游供应商获取,且严格控制所需数量。
《南华早报》称,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在上世纪中期首创了这种著名的"拉动式"生产模式。
通过使用看板卡等工具,每个工位仅在需要时从前一道工序"拉取"零部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降低库存并提高效率,这种方法成为了全球精益生产的基础。
2019年3月22日,天津开发区,丰田海外首家TNGA"新工厂" 。 视觉中国
如今,中国航天业将这种即时生产化、需求驱动的逻辑应用到火箭和卫星生产中。从最终装配到子系统组装、从零部件到原材料,每个环节都只在下游提出需求时才被触发。
由此形成的,是一个紧密响应的灵活供应链,每一台火箭发动机、每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和电路板都与发射计划同步生产。这也意味着,中国航天产业相对扁平的组织架构--赋予供应商更多议价权和资源,将被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所取代。
王国庆团队指出,中国航天计划与全球同行一样,已从早期"能不能造出来"的探索性研制,转向在多型号并行的平衡发展中实现小批量、可靠的批量化生产。
他们表示,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批量定制时代",高频率的发射和庞大的卫星网络需要可扩展、可重复和灵活的制造方式。
在论文中,中方研究团队提到,中国并非唯一一个追求这一目标的国家,例如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链"项目,该项目计划在太空搭建由约4.2万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网络,目前总发射数量达到了7000多颗,展现出惊人的卫星批量生产能力。
但不同于美国由单一公司主导的模式,中国的发展路径看起来则更加网络化和由生态系统驱动,依托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和私营供应商的协同,形成了国家战略。
我国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如国网星座、千帆星座、鸿鹄三号星座,建设已进入密集组网阶段,对卫星、运载火箭规模化生产能力需求迫切。未来几年,中国将生产数以千计的产品装置。
王国庆团队认为,航天总装拉动制造模式的提出,将会为航天重大任务完成以及航天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他们还认为,这种转变需要"彻底的自我变革精神",而在论文中,他们提供了有关"总装拉动"如何运作的更多细节。
制造总体单位履行规模化定制生产任务组织实施的管理主体责任,承担合同经费、计划统筹、质量保证、能力建设、供应链管控五项管理职责。
以高效率、高质量、高弹性为标准,构建模块化、柔性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能力。按照产能对生产节拍进行规划,通过布局模块化工位、优化作业流程、平衡站位工作时间,以总装节拍作为全链条拉式生产的源头,采用脉动生产模式,重塑总装制造能力。
智能柔性装配中心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动态地重新配置不同型号火箭的工作流程,非常适合多种运载火箭的混合生产。
另一项突破是协同制造平台,它连接全国各地的工厂、实验室和供应商,甚至跨越不同的涉密网络。该平台借助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实现生产状态的实时跟踪、供应链瓶颈的即时可视化、缺件的自动预警,以及跨机构的安全数据共享。
一个名为"数字拉动看板"的系统,可让管理者实时掌握整个供应链。
协同制造平台架构图 论文截图
《南华早报》最后指出,这场改革正值中国航天发射提速之际。2024年,美国完成了158次轨道发射,大部分由SpaceX执行;而中国完成68次发射,发射数量在2023年67次的基础上再创新高,但与2024年年初《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预计的"全年进行100次左右发射"相比,还存在明显距离。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航空航天自媒体《航空物语》撰稿人高天伟表示,2024年,我国在传统航天领域、特别是国家关键项目上保持了稳健发挥,但是在新兴商业航天领域,现实则与计划出现了较大偏差。
虽然我国新兴商业航天企业在2024年面临一些挑战,但纵观行业10年演进历程,以及国外同行的发展态势,社会已经公认新兴商业航天企业可以灵活高效地发掘利用技术资源,为社会提供更丰富的航天服务,应当继续扶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