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中秋这一天,中国航天局公开了一份喜人发现。通过嫦娥六号采集的月背月壤,我国科研人员又有了大发现。而也是这一次的发现,在为人类认知月球掀开新篇章的同时,也让半个世纪前美国交给中国的那1克月壤,再度成为焦点。
我们先来说这次新发现的东西。按照中国航天局发出来的内容,我国科学家通过三种独立温压计分析与遥感数据验证,首次证实月球背面月幔结晶温度,比正面的月幔结晶温度,低了整整100摄氏度的差距。月背月幔的潜能温度,也比正面低了将近100摄氏度的差距。
换而言之,月背环境整体上,都要比月球正面温度要低一个大的档次。这一发现为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提供了关键依据。这些采自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1935.3克月壤,如同打开月球深部演化的"黑匣子",揭露了月背与正面在热状态、物质组成上的本质差异。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在1969年至1972年间通过六次阿波罗任务带回的月壤样本,总重达382公斤,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月球科学研究的基础材料。然而,尽管美国样本采集地点分布广泛,涵盖多种月球地质单元,但其研究结果在某些关键问题上却显得模糊不清,特别是在月球内部热演化这一核心议题上,数十年来并未产生突破性进展。
事实上,月球"二分性"并非什么新的宇宙探索课题。月球正面30%的月海分布与背面1%-2%的占比差异、放射性元素的南北分异,早已是航天领域的公开秘密。中国科学家利用首批月壤,也就是嫦娥五号时候采集的月球正面样品已证明20亿年前的月球,仍有岩浆活动。而阿波罗样本仅能追溯至30亿年前的古老玄武岩,这种时间跨度的断层本就值得深究。
更关键的是,美国赠予中国的1克月壤经分析后,虽证实含三斜铁辉石等月球特有矿物,却完全未涉及月幔温度与水含量的二分性特征,与嫦娥六号揭示的 "月背月幔缺水且更冷" 的结论形成鲜明反差。
这一点不得不让人怀疑,美国当年的探月项目,究竟是不是真的藏着"猫腻"。尤其是,时至今日,美国重新高呼"重返月球",时时刻刻盯着中国的探月进程。甚至厚着脸皮找中国要月壤研究。结果NASA自己却对阿波罗计划获取的月壤的分配和研究管理,设下诸多限制,许多关键样本至今仍未对国际科学界完全开放,这种信息壁垒不免加剧了外界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