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现实操作中,这种补偿并不总是"划算"。举例来说:某员工在岗5年,月均工资12,000元,企业历年以折现形式每月多发2,000元,共60个月。如果其离职按"N+1"补偿计算,可得72,000元,但需返还已领取的社保折现120,000元,最终反而亏损48,000元。企业方面,需补缴的社保金额则更高。
从账面来看,以"社保未缴"为由的劳动仲裁并非总是有利。若人人都是理性人,可能未必会有大量仲裁行为发生。但真实社会不完全理性,更多是基于信号:这次政策被广泛解读为"强制社保",虽有简化,但并非完全错误的理解。对许多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抉择,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推动了各类企业开始重新盘算人力成本和合规策略。
而这次社保新规之所以引发"风声鹤唳", 其实用几组数字就能解释清楚:社保费率、企业净利率、员工成本占比,以及社保合规度(已缴/应缴)。逻辑并不复杂--社保费用会推高企业的用工成本。在社保费率一定的情况下,净利率越低、员工成本占比越高、合规度越低,企业承受的压力就越大。
假设社保费率为25%。如果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净利率3%,员工成本占比40%,合规度30%,一旦完全合规,成本将增加6.5%,企业直接由盈利转为亏损。相反,高端服务业净利率8%,员工成本占比35%,合规度30%,虽然利润被压缩,但仍有盈余。由此可见,能相对安全的,其实是那些净利率在5%以上、员工成本占比在35%以下的行业。然而,这样的行业并不多见。
小微企业就是典型。根据北大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小微企业平均净利率只有4.7%。而且这个"均值"并不代表常态:样本中有约40%的企业处于不盈利或盈亏相抵的状态(其中约20%为负净利,约20%微利趋零),真正能跑赢均值的只是少数"幸运儿"。
即便是上市公司,情况也并不乐观。2023年,全部上市公司平均净利率为7.86%,剔除金融业后,实体经济只有5.06%。再看快递行业,虽然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直营模式的净利率仅3.9%,加盟模式也只有3.8%。竞争激烈,让很多行业只能在极低的利润空间中生存。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看员工成本占比,就能发现不少行业更显脆弱。以陕西省2023年数据为例:软件信息服务业为45.1%,商务服务业41.1%,卫生养护业39.8%,文化娱乐体育39.1%,民办教育35.4%,物业行业更是高达52%。住宿与餐饮虽有差异,但大多也在20%-30%之间。可以说,员工成本占比高的行业,几乎没有缓冲余地。
最后要看的就是合规度。假设某企业净利率为4%,员工成本占比35%,那么它过去的社保合规度至少要达到48.7%,才能在新规下维持盈利。对于很多习惯于以最低工资缴纳社保的企业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数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规一出,会让许多企业主感到"捉襟见肘"。
电视剧《鸡毛飞上天》
02
"三小"最吃亏:小企业、小城市、年轻人
在如此严苛的背景下,中国有哪些行业可以受到较小冲击呢?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电信运营商,净利率可超过10%,以联通为例,员工成本仅占16%;大型互联网公司净利率普遍在20%以上,腾讯员工成本占17%;收费公路和基建行业净利率也在10%以上,员工成本占比仅10%;油气勘探、煤炭开采和城市燃气分销行业同样表现相对稳健。
以上行业除了大型互联网公司外,很多都是国企或自然资源垄断行业。 这也显示了在中国保持高利润率的一种现实。 且国企央企过去的社保合规度较高,从这个例子中,可见本次社保政策是存在不平衡分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