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最怕八月二十雨",明日恰逢此日,这雨究竟有何可怕之处?答案其实就藏在田间地头,藏在农民兄弟的心坎里。
转眼间,农历八月二十悄然而至。在旧时的黄历上,这天可是个"黑道日",诸事不宜。然而,比这更让人心里发毛的,是那句代代相传的俗语。为何一场秋雨,竟能让古人谈之色变?今年的八月二十,正撞上寒露节气,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可不是说着玩的。气温骤降,对那些刚播下种、准备越冬的麦苗来说,无异于一场生死考验。更别提此时正是水稻、玉米颗粒归仓的关键时刻,家家户户都盼着个大晴天,好让一年的辛劳能顺利入库。倘若天公不作美,连绵的阴雨一来,成熟的庄稼泡在水里,眼睁睁看着就要发芽、霉变,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年的汗水恐怕就要付诸东流。
今年北方的许多地方,就遭遇了这样的八月连阴雨,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受涝严重,收割机都开不进去,农民只能望洋兴叹。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个规律,八月二十的雨,往往不是孤立事件,它像一个信号,预示着来年可能还有极端天气,比如"八月二十雨,正月二十雪"的说法,就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古书《荆楚岁时记》里将八月之雨称为"豆花雨",听着挺美,实则不然。八月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雨水一冲,花香都淡了,更重要的是,这雨会伤害庄稼。另一本农业宝典《齐民要术》更是直言不讳,"八月雨为豆花雨,伤禾",简单五个字,道尽了农人的无奈与心酸。
关于这个说法,民间还有许多生动的谚语。比如北方流传的"八月二十雨涟涟,麦种难买二月天",意思很直白,如果这天下雨,冬小麦就种不下去,播种期一推再推,麦苗长势必然孱弱,抗寒能力差,来年开春很可能因为低温春化不足而抽穗困难,产量自然大打折扣。这还不算完,秋涝不仅毁了秋粮,还会让土地含水量饱和,直接影响来年春天的春播。另一句俗语"不怕八月二十晴,就怕八月二十雨"更是说到了点子上。八月二十一个大晴天,对秋收来说就是天大的好消息,阳光明媚,庄稼不易倒伏,也能及时晾晒,丰收的喜悦仿佛就在眼前。可一旦下起雨,麻烦就接踵而至,农田积水、作物受冻,各种风险让人防不胜防。
明天就是八月二十了,你那里是晴是雨?不妨对照着这些老话,琢磨一下未来的天气走势。当然,农谚是老祖宗的经验之谈,有其局限性,但其中蕴含的智慧,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