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大战,协同作战
毛主席曾经说过:"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70年12月,中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1974年建军节,"长征一号"正式入列海军。
"在2025年的春节,全国观众将会在《蛟龙行动》中看到发生在近未来的深海潜艇大战--有国之重器'龙鲸号'潜艇,还有潜艇小队、蛟龙小队的协同作战,相信会不负观众的期待。"
未开机,先造景
"拍《长津湖》,我们'造'坦克;拍《中国机长》,我们'造'飞机;这一次拍《蛟龙行动》,我们'造'了好几艘潜艇--它们都是电影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蛟龙行动》中体积最大的"龙鲸号"潜艇,长120米,宽11米,高16米。"在青岛的拍摄基地,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个摄影棚可以装得下这艘潜艇,最后只能放在室外,这还引发了当地市民的关注和猜测。"
《蛟龙行动》剧组使用青岛影棚46000平方米,车间8000余平方米;在组人员数量最多时,能达到1500人;建造多个拍摄用水池,深度最深的达17米,长度最长的有140米;剧组制作潜艇相关武器道具16种,设计适配不同战斗环境的"蛟龙小队"服装10款……比起前作《红海行动》,电影《蛟龙行动》的制作规模和拍摄难度,都大大升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