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已“无力回天”,主动交出总统大权,还能给自己留个体面

2025-09-15 09:25  头条

法国议会364张不信任票砸向总理贝鲁,马克龙面无表情地接受了辞呈,却让国防部长勒科尔尼火线接班。

左翼议员们叫嚣着"终结第五共和国",而马克龙的外交豪言与国内经济烂账形成讽刺对比,这位自比戴高乐再世的总统,正眼睁睁看着自己沦为法兰西共和国的"掘墓人"。

马克龙如何玩砸了戴高乐的政治遗产?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正站在悬崖边上摇晃,而推它一把的,恰恰是本该守护它的总统马克龙。2025年9月初,法国总理贝鲁在不信任投票中惨败,577个议会席位中364票反对,直接把他送出了马提尼翁宫。

马克龙的反应平静得令人窒息,总统府仅发表了一句话声明:"总统知晓结果,将尽快任命新总理。"这种冷静近乎麻木,仿佛在说:"又是这样?习惯了。"

但法国人可没习惯。左翼政党"不屈法国"的议员们已经放话:马克龙最好自己体面走人,否则我们就帮他体面--甚至扬言要"终结第五共和国"。这话听起来像气话,但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政治地震。

戴高乐在1958年设计的第五共和国宪法,本意是结束第四共和国时期政府像走马灯一样更替的混乱。当时12年换24届政府,有的总理上台一个月就滚蛋。

戴高乐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强总统制":总统掌握实权,总理打理日常,议会多数派配合执政。但马克龙居然把这份"帝王般"的权力玩砸了。

一切祸根源于2024年那场豪赌:他突发奇想解散国民议会提前选举,结果中间派联盟惨败,议会变成左翼联盟(190席)、马克龙阵营(161席)、极右翼国民联盟(123席)的三足鼎立。

从此,法国陷入政治瘫痪,任何法案想通过,都得向左或向右求爷爷告奶奶。

最打脸的是: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总理因不信任投票下台总共只发生过三次,全部集中在马克龙任期内。第一次是2023年养老金改革引发的混乱,第二次是2024年移民法案危机,2025年贝鲁的预算案成了"第三次葬礼"。

马克龙不仅毁了戴高乐的制度设计,甚至可能成为它的"终结者"。

经济烂账与外交表演

马克龙最近在外交舞台上格外活跃。他忙着组建所谓的"自愿同盟"讨论派兵乌克兰,在欧盟峰会上侃侃而谈"欧洲战略自主",还和刚刚重返白宫的特朗普较劲。

不知道的,还以为法国是无所不能的超级大国。

但国内现实却惨不忍睹。马克龙仿佛活在一个平行宇宙:国际舞台上他是"戴高乐转世",回到国内却成了"破产公司的CEO"。

先看经济烂账:2024年法国财政赤字占到GDP的5.8%,远超欧盟3%的红线;政府债务与GDP之比高达114%,每年光还利息就要600多亿欧元--比贝鲁计划削减的400亿赤字规模还多出200亿!

贝鲁为什么下台?因为他想砍公共开支、减社会福利,左右翼同时掀桌:左翼骂他"迫害穷人",右翼骂他"背叛法兰西"。

法国人似乎想要一个魔法:既保留福利又不还债。

欧盟委员会心里慌得不行,但一句话都不敢说。为什么?因为法国不是希腊--它是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欧盟创始国、拥核常任理事国。

当年希腊债务危机时,欧盟可以逼它卖岛屿还债;但对法国?布鲁塞尔只能委婉提醒:"亲,赤字稍微注意下呢~"

马克龙的选择是把国内烂账变成外交表演。 他大谈派兵乌克兰,却被德国《明镜周刊》调侃:"法国军队连自己西非殖民地都守不住(指尼日尔政变后撤军),还想去东欧打仗?"

更讽刺的是,就在马克龙高调会见乌克兰总统时,巴黎街头市民接受采访:"总统先生,先看看我们的物价账单吧!"

历史正在循环?第四共和国的幽灵在盘旋

法国人如今忍不住回想1958年的那个夏天:阿尔及利亚危机引爆国内混乱,第四共和国政府无力控制局面,最后请回戴高乐重新立宪,开启了第五共和国。

历史仿佛一个循环--现在的法国,似乎正倒退着走回老路。

第四共和国为什么失败?根本原因就是议会碎片化导致政府永远短命,12年换24届政府,最长的不过一年多,短的只有几天。

现在国民议会左、中、右三派割据,马克龙任何政策都需要"拼凑多数",甚至要靠反对派施舍票数。

左翼联盟虽然放狠话要"终结第五共和国",但他们真能做到吗?

短期内不可能--废除共和体制需要全民公投修宪,极右翼"国民联盟"肯定不会配合。但长期混乱可能让民众渴望强人政治,勒庞的极右翼可能渔翁得利。

马克龙还剩两年任期,但他已近乎"政治植物人":

新总理勒科尔尼?39岁国防部长转岗,但换人换不了局面;

提前选举?2024年赌输的教训还在眼前;

辞职?马克龙宁愿烂到底也不会主动走人。

欧盟私下快急疯了。法国赤字超标可能触发欧盟"超额赤字程序",但谁敢对巴黎指手画脚?德国《商报》说:"欧元区等着法国交答卷,但监考老师不敢催交卷。"

尾声

马克龙的时代注定以耻辱收场。 他曾经是欧盟的希望之星,现在成了欧洲的"病夫";他自称戴高乐继承人,却可能成为第五共和国掘墓人。

左翼的怒吼、极右翼的狞笑、街头市民的抱怨,混成一首法兰西共和国的挽歌。

马克龙最后两年任期,恐怕只能眼睁睁看着历史对自己的评价从"改革家"滑向"亡国之君",主动交权或许能留个体面,但这位自恋的总统,恐怕宁愿烂在爱丽舍宫也不愿承认失败。

戴高乐曾经讽刺:"坟墓里不会传来掌声。"马克龙很快就会知道,历史给他的不是掌声,而是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