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房跌成狗,步梯房悄悄翻倍"--朋友圈里这句半真半假的调侃,最近被一位做私募的朋友用真金白银坐实。
他上周刚把望京那套带电梯的大平层抵押出去,转身全款拿下东城三条胡同里一栋四层老砖楼。
消息一出,群里炸锅:这年头,有钱人怎么开始"返祖"了?
其实答案并不玄乎,只是把算盘拨得比普通人更响。
步梯房的好,早藏在日常生活的缝隙里:楼下就是早市,走两步能买刚出炉的烧饼;隔壁小学放学铃一响,家长不用开车堵半小时;得房率多出来的那几平米,刚好塞下一架钢琴。
这些细碎的幸福感,在房价高企的当下,被换算成了"每平米比别人少花两万"的硬指标。
但真正的杀招在拆迁。
城市更新像一场慢速拆迁的俄罗斯方块,谁先占住关键格子,谁就能等到"一行消除"的暴击。
那位私募朋友算过账:同片区电梯房单价十万,老步梯房只要五万,一旦划入旧改,补偿标准按周边新房算,账面浮盈直接翻三倍。
更妙的是,步梯房总价低,全款买不占购房资格,相当于用"小钱"锁死"大钱"的机会。
当然,不是所有老楼都能躺赢。
挑步梯房像挑古董,得看"底款"和"包浆"。
框架结构是硬门槛,砖混的墙一敲掉渣,银行都不给批贷款;楼层卡在2-4层最妙,既避开一楼返潮的霉味,又躲过六楼漏雨的噩梦;阳台有没有外扩过,决定未来拆迁时是算全面积还是半面积。
最隐秘的指标是"邻居成分"--楼里若住着某部委退休老干部,旧改批文可能比别人早半年盖到章。
有人担心房龄太老成"不动产",其实三十年楼龄恰恰是甜点区:再老要加固,太新又没拆的理由。
像西城西四那片,1988年的楼去年刚贴完保温层,今年就传出"申请式退租"的风声。
老住户嫌爬楼累,年轻人嫌没电梯,正好给"时间的朋友"让出通道。
说到底,这波步梯房热不过是财富游戏的又一次"折叠"。
当普通人还在纠结"要不要等房价再跌",高净值人群早把资产换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地皮。
他们赌的不是房子,赌的是十年后城市核心区的"空间权力"--谁知道哪天胡同口会不会冒出个国际学校,或者隔壁菜市场原址会不会改成社区美术馆?
普通人学不来全款扫楼,但可以学他们的思维:与其追概念新区,不如守着老城烟火气。
毕竟,当电梯房还在比拼谁家装了新风系统,步梯房已经用"步行五分钟生活圈"悄悄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