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毛克疾】
在美印关系史上,很少有人像阿什利·泰利斯(Ashley J. Tellis)这样举足轻重--这个名字几乎成为了"美印合作"的代名词。
多年来,作为印度裔的美国战略学者,他既是制定美国地缘战略大政方针的顶级智囊,也是着手推动美印关系从冷淡走向火热的幕后推手。
正是在他一手操办下,小布什政府才冒天下之大不韪,以一纸"美印民用核能协议"结束了印度"核贱民"的身份,从此开启了美印战略伙伴关系的大门。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对美印关系发展居功至伟的灵魂人物,最近却被FBI大张旗鼓拘捕,而理由居然还和中国有关。消息一出,立刻震动了美国政策圈与印度外交界。
泰利斯可以看作是美印合作的灵魂人物
泰利斯1961年出生于印度孟买,在孟买大学圣沙维尔学院获得了经济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出任兰德公司高级政策分析师和兰德研究生院政策分析教授。后来,他归化成为美国公民,出任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高级顾问,并在小布什政府时期,负责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战略规划和南亚事务。
作为美国国务院的高级顾问,泰利斯在美印民用核能协议的谈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05年至2008年间,正是在他的倾力推动下,小布什政府不仅解除了印度1998年核试验带来的国际制裁,之后由顶着压力和骂名推出"美印核协议",甚至游说国际社会为印度网开一面,使印度成为国际核军控体系内唯一特例:没有签署"核不扩散条约(NPT)",但却获准进口核燃料和技术,同时还能保留军用核能力。在这一系列操作背后,泰利斯可以说是头一号功臣,非常对得起他的祖籍国印度。
泰利斯长期以卡内基智库高级研究员的身份,撰写关于中美竞争、印度战略自主、印太战略的政策文章,极具影响力。他的很多分析既为历届美国政府提供政策依据,反过来也为印度政府提供"行动指南"。这使得泰利斯在印美之间扮演了不可替代的倡导者和解释者双重角色--既负责在美国政策圈子内倡导大力加强对印合作,又负责面向印度政府高层解释美国对印政策的尺度、规则和内涵。
泰利斯代表了一种深谙美印政治现实的狡黠老练声音,也成为后来美版"印太战略"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他察觉到,美国对中国崛起心急如焚,但印度短期内又无法为美提供回报,因此不遗余力倡导"战略利他主义"政策--他主张,印度崛起,不管在经济、军事,还是外交方面,都将利好美国,因为一个更强大、更繁荣的印度不仅能满足美国资本的盈利预期,还必然在亚洲挤压、平衡、牵制快速崛起的中国。
他的这种假设进一步推论:印度崛起对美国产生的远期战略红利,未来必然大于短期内美国为印度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因此美国即使没有收到来自印度的即期回报,也应毫不犹豫的投资、扶持、容忍印度。
然而,这位美印合作的灵魂人物却忽然身陷囹圄。2025年10月14日,美司法部发布公告称,泰利斯由于涉嫌非法持有带密文件被捕。路透社援引起诉文件称,泰利斯曾多次在国务院打印敏感文件并带离办公区,后来FBI在他家中搜出超过一千页标有"Top Secret"和"Secret"的文件,其中部分被藏在文件柜、信封甚至垃圾袋中。检方目前指控他"非法保存国家防务信息",如果罪名成立,泰利斯将面临最高十年监禁与25万美元罚款。
更值得注意的是,检方起诉文件还提到,泰利斯四年四次与中国外交官见面,包括一次在餐厅共进晚餐时携带信封。尽管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这些见面和泰利斯私藏敏感文件有关,但目前公布的这些细节已充分说明美官方的指向性。
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轩然大波,原因不仅在于泰利斯的身份,更在于传达出的强烈政策信号。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印关系已全面转冷的背景下,联邦调查局突然高调严查一位拥有最高安全许可,且被视为美印合作最大功臣、对印政策核心智囊的专家,监管漏洞和泄密问题更像借口,而其实质则是一份政策昭告: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对印政策已大幅调整,而泰利斯这样的人不再适于在核心政策圈中存在。
泰利斯身陷囹圄也正式宣告,美国对印度"战略利他主义"寿终正寝。如果此前美国不曾过问"印度为美国做了些什么?",那么特朗普现在不但问出了这个关键问题,而且还拿出了大喇叭,以最大声量、最严厉口吻、最粗鲁的用词反反复复质问。
美印这样"执手相看"的日子恐怕已经过去了
近几个月,美国不仅开始施压印度购买更多军火和能源,对印度加征25%的"对等关税"和额外25%的涉俄次级关税,还大幅提高在美工作签证H-1B的费用及对印服务外包的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印度从拉拢讨好的"小甜甜",变成了眼见心烦的"牛夫人"。美印关系急转直下,很多人都认为"美国过去二十年为改善印美关系所做的努力,都因特朗普而付诸东流"。
作为美印合作象征的泰利斯被捕,可能正是特朗普对印政策变化的一个注脚。对于印度而言,泰利斯从美国政策红人到嫌犯,意味着未来很多原本认为理所当然的前提假设将不复存在。当前,特朗普政府"对美国自身实力衰落的担忧",显然压倒了"对于外部地缘威胁的担忧"。因此,特朗普对印度的预期也从"协助围堵中国的棋子"变为"为自身续命的血包",更加在意印度"能为美国救亡图存做些什么"。
然而,印度长期享受美国不问回报的战略扶植,但却缺乏日韩欧对美让利输诚的产业经济家底,更不愿像他们那样唯唯诺诺,反而在涉俄制裁、金砖机制等问题上首鼠两端,自然被特朗普政府嫌弃为"多拿好处不感恩,自视甚高还捣乱"的敲打对象。
泰利斯本人长期主张"印美联动以制衡中国",如今却因与中国官员接触而被调查,这种戏剧性足以成为一个讽刺意味十足的隐喻,体现出特朗普特色的战略认知:印度和中国是一丘之貉,都不值得美国信任,也同样威胁美国利益。
往更深一个层次看,特朗普可能由于担忧自身实力衰落,不再愿意付出额外资源扶持印度,特别是一个仍在快速崛起的印度--随着美印相对差距持续缩小,美国反而对印度更为忌惮和反感,因为印度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中国。
如果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相对实力进一步下滑,特朗普这样美国决策者和MAGA运动代表的美国社会也势必更加关切保住自身地位,对于发展潜力深不可测、产业结构对美相似的印度,就可能产生更强的威胁认知。
美国司法体系最终如何判定泰利斯的行为尚未可知,但无论结局如何,这一事件都将成为美印关系史上的重要节点。泰利斯曾是美印友谊最聪慧的倡导者和解释者,如今却沦为特朗普对印敲打政策的悲剧注脚,标志着美印关系可能再也回不到泰利斯亲手缔造的旧日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