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倒计时!王毅7天访3国,面对举棋不定的欧洲,中方主动出击

2025-07-04 11:15  头条

王毅外长一周内连访欧洲三国,送给欧盟一句警钟,同一时间,有30多国收到中方的加税通知,中国正在告诉全球:谁联美抗中,必遭反制!

7月9号的关税大限虽然将至,但中美之间的"休战期"却会进行下去,观察者网报道,美国遵守协议已经取消对中国芯片设计软件和乙烷的出口限制,美财长贝森特日前还喊话中国,希望加快稀土的出口速度,最好恢复到4月前的流速。

中美这场博弈,中方凭借稀土这张王牌首战告捷,但在平静的"休战期"下,却藏着美国意图在全球供应链孤立中国的野心。

特朗普给欧盟下达了"最后通牒",9号前若美欧谈不拢,欧盟商品将面临最高50%的惩罚性关税。此刻的欧洲,正被美国架在火上烤,而特朗普也正加紧与欧亚盟友谈判,试图构建针对中国的贸易包围圈。

就在此时,王毅启程前往欧洲,展开为期一周的密集外交行动。此次欧洲之行主要有三大任务:在布鲁塞尔重启搁置两年的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赴德国协调中德安全合作,再到法国推动中法人文交流。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王毅外长此时前去,更是为了提防欧盟在对美关税谈判中把中国给"卖了",因为就在7月2号,美国已经亮出第一刀了。

环球网报道,美国与越南达成"分层关税协议",越南出口美国商品税率为20%,而经越南转运的中国零部件税率飙升至40%,这一条款直接复制美墨加协定中的"毒丸条款",直接打击"借道出口"的产业链模式。

更危险的是,美国正试图将类似条款塞入与欧盟、日韩的谈判中,施压盟友同步收紧对华高科技设备出口管制,尤其瞄准半导体制造工具,进一步卡住中国产业升级的咽喉对华继续全方位围堵。

欧盟的处境尤为尴尬。作为中国电动汽车最大出口市场,中企对欧投资达100亿欧元,但美国却以关税为要挟,逼欧洲在半导体设备出口、关键行业投资审查上对华发难。

中方显然看出了欧洲摇摆不定的姿态,于是王毅外长在会见欧盟外长时送出一句警钟:中国不是美国,不应用美国走过的道路镜像中国。

他强调,中欧历史文化差异不应被扭曲为对抗理由,欧洲面临的挑战"过去、现在、未来都不是来自中国"。

这番表态直指欧盟当前认知误区,将正常经贸依存污名化为"安全风险",甚至套用冷战逻辑看待中欧合作。事实上,现在的欧洲舆论场已形成一种危险叙事:通过放大"中国威胁论",既为迎合美国单边主义找借口,又试图在中欧谈判中抢占道德高地。

商务部早已明确表态:中国绝不接受任何牺牲中方利益的交易。若欧盟为换取美国关税让步而配合围堵中国,中方必将反制。这一警告绝非空谈,中方已对30国发出了加税通知。

中国商务部突然公布反倾销税新政:对欧盟27国、英国不锈钢产品维持43%关税,韩国部分企业税率高达103.1%,印尼则为20.2%。

消息一出,印尼矿业股应声跌停,欧盟钢铝行业哀鸿遍野。这份清单精准打击了近期对华动作频繁的国家:韩国刚配合美国收紧半导体出口,印尼拿着镍矿"背刺"中国,欧盟自不必多说,冯德莱恩前两天还在炒作中国要将"稀土武器化" 。

但中方的信号很明确:谁想用中国市场当筹码讨好美国,就要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

而特朗普政府显然误判了形势。他们原以为关税战能逼中国让步,却没料到中国反向掐住高科技产业链命脉。

如今美国军工巨头洛马公司已因稀土断供推迟导弹交付,五角大楼的库存预警让白宫进退维谷。

至于中欧之间,解铃还须系铃人。欧盟需要跳出三个认知陷阱:其一,贸易逆差本质上是全球分工的结果,德国对华每年近千亿欧元的机械、化工出口正是中欧互补性的体现。

其二,所谓"去风险"若沦为保护主义工具,只会加剧欧洲通胀和产业空心化。

其三,在地缘政治中选边站队,最终可能让欧洲沦为美国博弈的棋子。眼下中欧最迫切的,是重建务实的对话机制,正如王毅所倡议的"相互尊重、共同进步",而非在猜忌中滑向双输。

现在,留给欧盟的时间不多了。7月9日关税大限将至,欧洲必须做出战略抉择:是跟随美国筑起"小院高墙",还是与中国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

其实很好选,欧盟若现在倒向美国,不仅会刺激中国扩大反制,还将彻底丧失"战略自主"话语权,毕竟,一个连自己贸易政策都无法主导的联盟,又要拿什么与美国叫板?而战略自主才是欧洲最大的"风险对冲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