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挑选了五个人,这种挑选肯定都是强制性的,可能相貌姣好的就被选上了。
而且在皇宫中我认为一个人想要自愿做什么事情的几率非常小,毕竟皇宫中规矩繁多,不是说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反倒是一些野史记载颇有意思,譬如《西京杂记》记载说: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当然,这些可能都是事后牵强附会,但也足见当时王昭君被选上的原因多半是因为她长的漂亮。
而不管王昭君是自愿还是非自愿,最后她都后悔了,她想回到汉地。
我想,除了塞外恶劣的自然气候以及人文环境让王昭君不适应,还有就是匈奴人有"收继婚"的风俗,什么叫"收继婚"呢?
《史记》如是形容: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也就是说父亲死了,他的儿子除了继承他的财产,还可以把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庶母娶过来。
当时王昭君就面临这种情况,这让对伦理重视无比的汉人王昭君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她向汉成帝上书希望能够回来,但是汉成帝不允许,要求她从胡俗,被迫无奈的王昭君只好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而汉朝就这样把王昭君牺牲了。
而根据这段历史,也衍生了一些据说是王昭君创作的文章,譬如有《报汉元帝书》:
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涉,移于贱工,南望汉关徒增怆结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怜之。
又有诗歌《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这些都被怀疑是伪作,不过我倒认为更能贴切的表述出王昭君内心的那种苦楚无依。毕竟偌大的塞外放眼望去,皆非她的栖身之所,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孤独。而关于她为汉匈和平作出贡献的赞美,我认为也不过是一种政治需求的宣扬而已。其实,只要仔细的感受一下这位女子的内心,你就会发现她并不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