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两千名师生买八千个餐盘:公益资金可不是“唐僧肉”(2)

2025-03-28 16:44  长沙晚报网

据媒体报道,类似乱象并非个例。究其原因,公益资金管理存在诸多漏洞。首先,采购程序流于形式。按理说,校方采购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程序规范,但实际操作中,少数人通过"量身定制"招标条件、围标串标等手段,将公开招标变成"内定"采购,为利益输送披上合法外衣。

其次,监督机制严重缺位。教育经费的使用本应接受严格的审计监督,但在一些地方,监督聊胜于无,更可怕的是个别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沆瀣一气,共同规避监管。

再者,问责处罚力度不足。对于发现的违规问题,处理结果往往停留在退款整改了事,很少见到公开和严格的追责问责。这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处理方式,不仅起不到震慑作用,反而助长了"不拿白不拿"的侥幸心理。

根治公益资金管理乱象,不但要个案查处,而且要从机制层面"刮骨疗毒"。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所有教育采购项目应在政府平台公示,包括预算、成交价格、供应商资质等,接受社会监督。纪检监察机关应及时介入,对异常采购倒查责任,涉及违法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学校采购应基于实际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杜绝浪费。教育部门可建立统一采购目录,避免重复购置和资源闲置。

公益资金不是"唐僧肉",而是孩子成长成才的保障。一定要让机制明目、监督带电、问责生威,守住教育经费的底线,确保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孩子的教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