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学前教育将逐步推行!国务院最新部署

2025-07-28 20:32  头条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关举措,引发广泛关注。近年来,不少年轻家庭受制于养育成本、照护资源等多重现实压力,在生育问题上踌躇不前。尽管我国在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优质公办资源紧张等问题。因此,将免费学前教育提上日程,推动公共资源向教育链条前端延伸,是公共服务体系结构性优化的重要体现。

从更宏观视角来看,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具有多重意义。首先,免费学前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城市的公办幼儿园大多硬件设施完善、师资稳定,民办园也能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多样化服务;但乡村地区幼儿园普遍覆盖率低、学位缺口大,一些地方甚至只能由村小附设学前班,勉强承担照护功能。

其次,这一政策能有效减轻家庭负担,释放家庭的生育和育儿潜力。此外,免费学前教育还能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升地方公共服务能力。可以说,这不仅是一项教育政策,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效益的人口政策和民生政策。

当然,从理念到落地,还存在诸多难点需要克服。第一是财政压力。区域发展不均衡,本就是造成学前教育水准差异的原因之一。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遍超过90%,而部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不仅入园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有的幼儿园还面临经费不足、设施陈旧、教师流失等困境。将原本"半市场"的学前教育由地方财政全面接管,能否保障持续运营,将是政策长期稳定实施的核心挑战。

第二,学前教育资源存在结构性不足。部分地区公办园建设滞后,现有学位无法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而市场机制的介入会进一步放大差距,公办园越少、水平越低,民办园收费越贵、越缺乏生源。这种供给侧的困境将直接制约政策效果的充分发挥。

第三,学前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编制数量不足、待遇偏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幼儿园教师流动性大、从业稳定性差,严重制约了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家长选择民办园,更多是看中其周到的服务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因此,在推进免费学前教育时,一方面要扩大公办学前教育的覆盖面,另一方面也要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只有让公办园具备更强的综合竞争力,才能满足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更高需求,同时避免将"公办"与"廉价低质"画上等号。​

为推动免费学前教育平稳落地,还要在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之间作好政策路径和配套机制建设。中央财政可设立专项转移支付机制,依据人口规模和区域经济水平精准拨付补助资金,缓解地方政府的落实压力。同时,鼓励地方通过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探索建设,积累经验、降低风险。在资金管理方面,可建立由财政、教育、审计等多部门联管的成本核算指导机制,对资金使用、入园率、教学质量进行动态监督,确保资金使用透明、合理。在师资建设方面,要进一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提高工资待遇、优化职称评定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学前师资力量。​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缓解育儿焦虑的重要制度性探索,能够推动社会朝着"生得起、养得好"的方向大步迈进。但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必须在制度设计和治理实践层面协同发力,提升公立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满足家长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这项惠及民生的政策转化为实际成效,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更多家庭带来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