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刷到一个热搜,说民政局门口离婚的队伍排得老长,结婚的窗口却没几个人。
底下评论里,不少爸妈辈的人叹气:
"我们当年盼着孩子成家安稳,现在倒好,要么不结婚,要么结了没多久就离。"

有人说年轻人 "太自我""不负责",可细想下,谁不想有个安稳的家?
很多时候,他们对婚姻的害怕和逃避,不是天生的 --
就像心理学家说的,要是从小看惯了爸妈婚姻里的争吵或冷漠,要么不敢碰婚姻,要么不小心活成了爸妈的样子。
01
爸妈怎么对我们,藏着我们长大后待人的样子
之前看《奇葩说》,马东问过武志红一个问题:"真的这么多人的毛病,都能怪到原生家庭吗?"
武志红没犹豫,直接说 "是"。当时我还没太懂,直到身边朋友小琳说她的事。

朋友小琳爸妈一辈子吵吵闹闹,不管大事小事,开口就是指责:
"你怎么这么没用""这点事都做不好"。她小时候总躲在房间里哭,想着 "以后我可不要这样"。
可长大后谈恋爱,每次和男友有矛盾,她下意识就拔高声音,说的话也像爸妈当年那样扎人。
有次男友委屈地说:"你怎么跟你妈一样,总盯着我的错?"
小琳突然愣住 -- 她最不想变成的样子,居然藏在自己的脾气里。

《都挺好》里的苏明玉,不也是这样吗?她妈重男轻女,把对婚姻的不满全撒在她身上,说她是 "泼出去的水"。
后来明玉事业再成功,心里总像缺块东西:
跟朋友相处大方,却不敢敞开心扉;遇到真心对她的石天冬,第一反应是躲开。
直到她爸苏大强恍惚间喊她 "赵美兰",她才发现,自己早把妈妈的强势当成了保护自己的壳。
家就像我们的第一所 "学校",教的不是课本,是怎么爱人、怎么处理麻烦。
要是爸妈总吵架、总冷战,还把气撒在我们身上,我们学来的,要么是用吵架解决问题,要么是遇到事就躲。

这些习惯藏在骨子里,长大后跟人相处、甚至走进婚姻,都会不自觉冒出来。
02
爸妈怎么过日子,决定我们敢不敢走进婚姻
有次刷脱口秀,王思文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
"我第一次结婚就知道会离,因为我们家没人婚姻顺的 -- 姥姥离两次,我妈离五次,小姨也离过。"

听着有点扎心,但仔细想,她从小看到的婚姻,就是 "吵吵闹闹、说散就散",自然会觉得 "婚姻本来就不长久"。
就像有些朋友,小时候看爸妈天天冷战,饭桌上一句话都没有。
长大后别人跟他提结婚,他第一反应是 "万一过成那样,还不如一个人"。
反过来,见过好的婚姻,就会更敢去尝试。
比如莫言的女儿管笑笑,她之前采访说,自己对婚姻的信心,全来自爸妈。
莫言和妻子在一起四十多年,没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但会记得对方爱吃的菜,平时说话也和和气气。

管笑笑带男友回家时,莫言没多问,就默默观察,确定对方靠谱了才放心。
后来管笑笑结婚,也像爸妈那样,遇事和老公商量,很少红脸。
其实我们对婚姻的 "想象",最早都来自爸妈。
他们互相包容,我们就觉得 "婚姻是暖的";
他们总互相指责,我们就觉得 "婚姻是累的"。这种印象不是一天形成的,却会影响我们要不要结婚、怎么经营婚姻。
03
爸妈的 "活法",才是给孩子最好的婚姻课
心理学者张怡筠说过一句话,我特别认同:
"爸妈最大的意义,不是给孩子多少钱,而是孩子想到他们时,心里是暖的,有勇气面对困难。"

尤其是人到中年,既是爸妈的孩子,又是孩子的爸妈,才更明白:
爸妈怎么对待婚姻,怎么过自己的日子,就是孩子最好的 "婚姻课本"。
不是说一定要凑活过,而是就算婚姻有问题,处理的方式也很重要。
之前听邻居李阿姨说,她和老公早就没感情了,但从不在儿子面前吵架。
儿子周末回家,他们会一起做饭,聊儿子的工作;儿子生日,两人也会一起准备礼物。
后来儿子结婚,跟她说:"妈,我知道你和我爸过得不容易,但你们没让我觉得缺爱,所以我敢跟媳妇好好过。"

其实对孩子来说,不是爸妈不离婚就好,而是爸妈有没有让他感受到 "爱还在":
比如定期一起吃顿饭,重要的日子一起过;就算分开了,也不在孩子面前说对方坏话,不把委屈撒在孩子身上。
更重要的是,爸妈要过好自己的日子 --
就算婚姻不顺利,也别天天愁眉苦脸,让孩子看到 "就算这样,也能把日子过明白"。
杨澜说 "爸妈的格局,就是孩子的格局",这话没错。

爸妈对待婚姻的态度,藏着孩子未来的幸福 --
你豁达,孩子就敢爱;你懂得珍惜,孩子就知道怎么经营。
其实我们不用怕 "遗传" 爸妈的婚姻模式。
就像小时候学走路会摔跟头,长大后也能学着改:
看到自己像爸妈那样发脾气时,停下来深呼吸;觉得婚姻可怕时,想想 "我可以和 TA 试试不一样的过法"。
婚姻从来不是 "复制爸妈的日子",而是我们自己选的、用心过的生活。

愿我们都能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要么把自己的小日子过暖,要么在独处时把自己照顾好 --
毕竟,我们的样子,也会成为孩子眼里的 "婚姻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