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抢占高铁市场,背弃中国拿下印度项目,结果却频频"翻车"!近日,印度孟买至艾哈迈达巴德的高铁工地发生坍塌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这本该是印度首条高铁,寄托了印度总理莫迪的夙愿,打算连接家乡艾哈迈达巴德和经济重镇孟买。可是,这条高铁却成了"烂尾楼"的代名词。现在出事儿了,这面子该往哪儿搁?
说起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当初本来是中国有望拿下的订单。中国开出的条件已经很优厚:提供80%的资金贷款,年利率才0.5%。可惜日本横插一脚,前首相安倍晋三为了"打压"中国,硬是给印度开出更优厚的条件--利率0.1%,还款期长达50年,还带技术支持。莫迪一看,这便宜岂能不占,果断把项目给了日本。如今看来,真是好心办了坏事,安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015年合同签了,2017年正式开工。按计划,2023年就该通车了,结果五年过去了,才修了10公里。日本一度还挺自豪,可现在,连《朝日新闻》都忍不住吐槽:这条高铁毁了日本的国际声誉。这是咋回事儿?首先,印度的商业环境让日本人头大。行政审批慢,各种吃拿卡要,政策还动不动变个脸色。日本人也学乖了,可还是免不了一次次被"套路",工程只能停停建建,拖拖拉拉。
更糟的是,印度的征地情况简直让日本哭笑不得。在中国,先征地再开工,效率杠杠的;可在印度,竟然是边建设边征地!这征地得挨家挨户谈,结果可想而知--时间拖得要命,成本蹭蹭上涨。到今年年初,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的征地总算是完成了,日本以为总算可以"撸起袖子加油干"了,谁知道,工地上的一块钢筋混凝土墙突然坍塌,三死一伤。简直是"雪上加霜",这条本该辉煌的高铁成了拖沓和危险的象征。
这场事故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声誉,也让人重新审视印度与日本的高铁合作。日本当初为了与中国竞争,倾其所有,甚至将技术和资金输送给印度,希望能让自己在国际高铁市场上扬眉吐气。可是,印度的商业环境和高铁建设经验却让日本栽了大跟头。这条高铁不仅拖延了进度,造价也高得离谱,等真正完工,恐怕日本投资的血本无归了。
有意思的是,跟日本的这条"烂尾高铁"相比,中国承建的高铁项目在东南亚却顺风顺水。老挝、印尼、马来西亚的高铁项目,有的已经顺利运营,有的稳步推进。日本拿下的两个高铁项目--印度和越南,倒成了两个"典型失败案例"。有人说,这都是日本"自作自受"。与其说日本掉进了印度的坑,不如说日本自己为贪图市场而掉进了自己挖的坑里。
我们不禁要问,日本为了抢夺市场不惜代价,最终却落得如此结果,值得吗?在国际工程合作中,选择伙伴要看长远,光图一时便宜,反倒会吃大亏。日本这次栽了跟头,也让其他国家看到,抢来的订单并不一定是好事。反观中国在东南亚的高铁项目,不仅进展顺利,许多国家还主动抛来"橄榄枝",希望中国帮助建设。这一对比,谁更有实力和信誉,答案已经很清楚了。
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的失败,不只是日本的商业损失,更是一次国际声誉的打击。曾经自诩技术先进的日本,如今在印度的工地上栽了大跟头,甚至连工程质量都遭到质疑。难道日本真要被这条高铁拖垮?这场坍塌事故是偶然还是必然?我们不得不思考,在追求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是不是还要保持基本的商业理智,而不是盲目竞争、恶性杀价。否则,这一场高铁梦只会沦为笑柄。
有人调侃:"安倍坟头草都长了三尺高,印度的高铁还没影儿呢!"这样的讽刺不是没有道理。日本拿下印度项目,原本是想在亚洲市场上一展雄风,可如今只落得个"砸招牌"的结果。对于日本和印度来说,这次合作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而我们也不禁要问:下一次,日本还会这么不计后果地拼命抢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