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菲律宾输得很彻底。
2025年7月22日,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抵达白宫。美国总统特朗普当众宣布达成了一项双边贸易协议,菲律宾将对美国商品实行零关税,而美国对菲律宾商品征收高达19%的关税。如此简单的算术题想必大家都能算的清楚,这次突如其来的转折,短短几句声明,掀起菲律宾社会的震惊和不满。
这件事的背景,来自特朗普在今年四月发动的"解放日"关税政策(Liberation Day tariffs),他当时宣布对几乎所有国家普遍征收10%基础关税,并对部分贸易逆差国家施加更高关税。菲律宾之前拿到了除新加坡外东南亚最低的17%,后来在给马科斯的信函中,特朗普又威胁称将征收20%的关税。
到了七月底,谈判结果居然只换来1个百分点的减少--从原先威胁的20%下降到19%。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白宫一个握手和拍照之间。菲律宾官方表态称这是"重大成果",马科斯称"一个百分点看似很小,但放到实际数字里意义重大" 。
他强调此次协议包括美国汽车、豆粕、小麦、药品零关税进入菲律宾市场,旨在降低药品和食品成本 。但是反对声音立刻爆发,《马尼拉时报》哀叹"特朗普抓住了马科斯的把柄",《南华早报》直指这种不对等协议为"最糟糕的侮辱",指出菲律宾几乎什么都让,美国几乎什么都得利 。
先说贸易层面。2024年美菲货物贸易总额约达235亿美元,美国对菲逆差达49亿美元。菲律宾向美国出口主要集中在电子、半导体、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19%关税把这些出口产品压得利润薄如纸,而且菲律宾对美国开放几乎所有领域,却换来自己的商品承受重税,显然不对等。
再看战略层面,这趟访问伴随军事合作提升承诺,强调菲律宾是印太战略枢纽,美国继续加强联合演习、防御援助和军事现代化支持。但从细节看,这次换来的只是安全承诺的口头承诺,没有具体时间表、预算安排或防卫条款落地。事实上,美国不愿捆绑贸易和安全协议。
菲律宾经济界、反对派、媒体纷纷炮轰这次协议,甚至有媒体批评"菲律宾被打入贸易边缘,成为特朗普政策实验场"。有关税专家发出警告,建议菲方应该针对电子产品进行针对性谈判,因为这些产品按ITA协定本就享受低税率,对菲出口冲击有限。
他指出菲律宾在半导体这类高利润出口上并不会受到太大打击,但在农渔产品上更容易受伤。菲律宾阿尔拜省众议员、经济学家乔伊·萨尔塞达也表示,虽然关税从20%降到19%表面上是让步,但可怕的是没有透明的实施细则,很多部门也没有明确怎样操作。
事实上,缴税对象很明确--菲律宾对美出口面临缴税,高达19%;美国出口零税。根本不平衡。菲律宾本想靠出口降通胀、增加就业,现在反而面临成本上升,企业利润被压,出口价格难以调跌。消费者看似能买到便宜药品,但出口商遭殃,局内外利益深刻冲突。
到现在美国尚未公布正式协议文本,菲律宾也尚未给出一份正式的产品分项清单。哪种药品、哪种机械免税、哪些农产品仍受保护,都没人说清楚。马科斯团队后续还在技术磋商阶段继续谈判,很多规定尚未落定。因此,消费者想要买到便宜药品,恐怕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实现。
有分析人士指出,马科斯此访意在缓和特朗普带来的关税风暴,给菲律宾换来一点喘息空间,稳定国内通胀预期。菲律宾公众最关心粮价、药价和就业,他对外高调声称这是"外交成果",对内则继续强调通胀控制。但经济专家担忧,这次让步固然缓急,但究竟是战略防守还是软弱妥协值得反思。
还有更深格局:这种一边倒的安排透露美国对印太政策的新思路--贸易即安全筹码。印太政策不仅靠军演、基地,还靠贸易施压。美国把菲律宾、印尼、日本一个个拉下统一战线,先后达成关税安排,但都要求接受单边高关税结构。日本得到15%关税,但需要对美投入巨额资金;印尼降到19%但要开放大量市场;菲律宾仅降1个百分点,交换条件的底限更低 。
菲律宾未来应该怎么做?一个观点是设定机制:建立双边定期审查机制,给19%设定合理过渡期,逐步争取更低的税率或换取美国更明确的市场开放承诺。有学者建议菲律宾政府应公布分行业产品清单,加强透明度,并推动未来谈判升级或对等机制。
还有观点认为菲律宾摆脱单边依赖,需要转向区域多边合作。菲律宾可联合东盟国家向美国施压形成区域共同平台争取更公平条件,而非单独对标。此外,菲律宾应推动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多元出口市场,减少对美依赖。
没有透明规则、没有对等安排,没有制度机制,只有被迫接受。这并不是马科斯所说的"外交胜利",而是一场被政策牌局逼退的贸易妥协。菲律宾跪了的说法虽有些夸张的意味,但反映的是现实--在美国重新布局印太战略经济筹码的压力下,菲律宾处于绝对弱势位置。
当美国的贸易政策成为武器,其他国家即使是盟友也难逃被压榨的命运。菲律宾之殇,是新一轮贸易政治游戏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