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中俄在远东地区的合作大动作不断,引发全球瞩目!黑瞎子岛,这个地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的战略要地,迎来了全新的开发热潮。2024 年 11 月,普京亲自下令,要求俄罗斯联邦政府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政府批准与中国联合开发黑瞎子岛的具体措施计划,并明确自 2025 年底正式实施开发,还设定了严格的进度报告期限 。2025 年 9 月,中俄签署《黑瞎子岛联合保护开发规划实施路线图》,标志着开发从规划迈入实施阶段。俄方计划投入超 100 亿卢布,建设跨国公路、边境口岸等设施;中方也开工建设公路口岸项目,总投资 7.3 亿元 。
除了黑瞎子岛,中俄在远东的合作项目遍地开花。能源领域,"西伯利亚力量 - 2" 天然气管道项目稳步推进,建成后每年将向中国输送多达 500 亿立方米天然气,供应期限长达 30 年,这不仅为俄罗斯带来稳定收入,也进一步满足中国能源需求,深化两国能源合作。交通基建方面,远东地区多个跨境公路、铁路项目加紧建设,致力于完善区域交通网络,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运输效率,促进贸易往来。
中俄为何在此时加快远东开发的步伐?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国际形势、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原因。
俄罗斯视角:战略东移的必然选择
(一)西方制裁下的经济困境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发起了史无前例的全面制裁,制裁范围涵盖金融、能源、贸易等多个关键领域,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俄罗斯央行数据显示,2022 - 2024 年,外商直接投资(FDI)从每年 200 多亿美元锐减至不到 50 亿,大量外资撤离,使得俄罗斯经济发展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在能源出口方面,作为俄罗斯经济支柱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遭受重创。欧洲作为俄罗斯传统的能源出口主要市场,在制裁后大幅削减甚至停止了从俄罗斯的能源进口。2025 年 10 月 30 日格隆汇发布消息,本月前 26 天俄罗斯海运石油产品日均出口量为 189 万桶,为至少自 2022 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俄罗斯 2024 年煤炭出口降至 6 年新低,与 2021 年相比,煤炭出口暴跌了 13% ,出口量是六年来的最低水平。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俄罗斯经济发展遭遇瓶颈,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突破口。而加快远东开发,能够使俄罗斯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尤其是与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合作,实现市场多元化,减少对欧洲市场的依赖,从而缓解西方制裁带来的经济压力,为经济复苏和发展开辟新路径。
(二)远东地区的战略价值
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储量惊人。这里蕴藏着俄罗斯 30% 的天然气储量、40% 的煤炭储量 ,石油远景储量 30 - 50 多亿吨,探明储量约 2 万亿吨,天然气 1 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萨哈林岛。除了油气资源,远东地区的金属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拥有金、锡、铁矿石等。丰富的森林资源也让其木材蓄积量达到 214 亿立方米,相当于欧洲所有国家森林资源的总和,是俄罗斯重要的木材供应基地。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开发远东地区,能够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俄罗斯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远东地区是俄罗斯 "向东看" 战略的关键支撑点,是连接亚太地区的重要桥头堡。它东部和南部与美国的阿拉斯加及日本隔海相望,北濒北冰洋,南与中国、朝鲜接壤,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位置,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俄罗斯加快远东开发,能够提升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格局,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的战略主动。
中国考量:多元布局与东北振兴
(一)外贸市场多元化需求
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使得中国传统的欧美外贸市场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从贸易政策来看,欧美国家频繁出台贸易限制措施,设置关税壁垒、技术壁垒等,对中国出口产品加征高额关税,限制中国产品进入其市场。例如,美国近年来对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等产品发起多轮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大幅提高关税税率,导致中国相关产品对美出口额大幅下降。同时,欧洲也在不断强化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使得中国部分产品出口面临更多障碍。
在此背景下,中国急需拓展新的外贸合作空间,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分散贸易风险。俄罗斯远东地区作为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潜力,成为中国实现外贸市场多元化的重要选择。与俄罗斯在远东的合作,不仅可以扩大中国商品的出口市场,还能加强资源领域的合作,保障中国能源和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以中国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服装等商品为例,在俄罗斯市场需求旺盛,通过与远东地区的合作,能够进一步拓展俄罗斯乃至整个东欧市场,为中国外贸发展开辟新的增长点。
(二)东北振兴的新契机
东北地区曾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近年来面临经济发展放缓、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经济增长乏力,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参与俄罗斯远东开发,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
从地缘优势来看,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接壤,拥有漫长的边境线和多个边境口岸,交通便利,双方开展经贸往来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加强与远东地区的合作,东北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承接俄罗斯的资源开发项目,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例如,在能源领域,东北地区可以参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项目,建设炼油、化工等配套产业,形成能源产业集群;在农业领域,双方可以开展农业合作,利用俄罗斯的土地资源和中国的农业技术,发展农产品种植、加工和贸易,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为了更好地支持远东开发,中俄双方加大了在跨境交通领域的投入,新建和改造了多条跨境公路、铁路,如中俄同江铁路大桥的建成通车,极大地提高了货物运输能力,降低了物流成本,加强了东北地区与远东地区的互联互通。这不仅有利于双方贸易往来,还能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东北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此外,随着远东开发的推进,大量的投资和项目涌入,将带动东北地区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如金融、物流、旅游等,为东北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人口回流,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拍即合的合作基础
(一)经济互补性强
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经济结构上具有显著的互补性。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优势明显。截至 2024 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 30% 左右 ,在 500 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 220 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在 5G 通信、高铁、电子商务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巨大,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资源类产品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
俄罗斯远东地区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木材、金属矿产等,是全球重要的资源富集区之一。然而,远东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制造业发展滞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迫切需要外部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这种经济结构上的互补性,使得双方在能源、农业、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具有广阔前景。
在能源领域,中国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俄罗斯远东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能够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双方通过 "西伯利亚力量" 天然气管道等项目开展紧密合作,保障了中国的能源供应,也为俄罗斯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在农业领域,中国在农业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方面具有优势,而俄罗斯远东地区拥有广袤的耕地资源,双方合作开展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和贸易,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例如,中国企业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租赁土地种植大豆、小麦等农作物,利用中国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产量和质量,再将农产品出口到中国及其他国家。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近年来,中俄在远东地区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共建了一系列跨境铁路、港口、能源管道等基础设施,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跨境铁路方面,同江铁路大桥的建成通车是中俄基础设施合作的重要成果。这座大桥于 2008 年立项,2022 年 4 月竣工,2023 年 6 月正式开通运营,全长 2215.02 米,其中中方境内 1886.45 米,俄方境内 328.57 米。大桥开通后,货运能力大幅提升,初期年货物周转量可达 520 万吨,未来将增加到 2000 万吨 ,极大地缩短了货物运输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加强了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铁路运输联系,促进了双方贸易往来。
在港口合作上,俄罗斯将海参崴港作为内贸中转口岸向中国开放,这一举措具有重要意义。海参崴港地理位置优越,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港口,也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航运枢纽之一。开放后,中国东北地区的货物可以通过海参崴港进行中转,运往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或其他国家,大大缩短了运输距离,提高了运输效率。2023 年,海参崴港口历史上首次处理 85.94 万标准箱,较上一年增长 12%,自 2023 年 7 月岳阳城陵矶集装箱码头首次直航抵达海参崴斯拉夫扬卡港到 2024 年 7 月,已经累计完成 42 个往返航次,总计发送标准集装箱 3500 多个,货值超 3.78 亿 。双方还计划在滨海边疆区建设新的共同海港,进一步提升港口的吞吐能力和物流服务水平,打造东北亚地区的国际物流中心。
能源管道方面,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两国能源合作的标志性项目。该管道于 2019 年 12 月正式投产通气,起点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气田和萨哈(雅库特)共和国恰扬金气田,终点为中国上海市,全长 8000 余公里,其中俄罗斯境内约 3000 公里,中国境内约 5111 公里。管道设计年输气量 380 亿立方米,2024 年俄对华天然气管道输气量达 310 亿立方米,为中国提供了稳定的清洁能源供应,同时也促进了俄罗斯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为中俄在远东地区的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得双方在贸易、投资、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更加顺畅高效。
(三)地缘政治与战略契合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俄罗斯 "向东看" 战略与中国 "一带一路" 倡议在远东地区高度契合,为双方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俄罗斯 "向东看" 战略旨在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提升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促进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国 "一带一路" 倡议则致力于促进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远东地区作为 "一带一路" 倡议的重要节点,是中国加强与俄罗斯及其他东北亚国家合作的关键区域。
双方在远东地区的合作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中俄可以带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内各国的互利共赢。在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方面,中俄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多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如黑河 - 布拉戈维申斯克跨境经济合作区、绥芬河 - 波格拉尼奇内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为双方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投资和贸易平台,促进了产业集聚和经济协同发展。在国际事务中,中俄在东北亚地区保持密切沟通与协调,共同应对地区安全挑战,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双方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保持一致立场,致力于推动半岛无核化和和平对话,为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种地缘政治与战略的契合,使得中俄在远东地区的合作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挑战与应对
(一)自然环境与开发成本
远东地区的自然环境给开发带来了巨大挑战。这里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大部分地区常年被冻土覆盖,使得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和成本大幅增加。在修建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时,需要特殊的技术和材料来应对冻土问题,建设成本比在普通地区高出数倍。据估算,在远东地区建设相同规模的基础设施,成本可能是其他地区的 2 - 3 倍 。
人口稀少也是一个突出问题,远东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短缺,这严重制约了开发进程。由于人口不足,不仅增加了劳动力成本,还使得一些大型项目难以找到足够的工人。据俄罗斯联邦统计局数据,远东地区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 1 人左右,而俄罗斯欧洲部分人口密度则达到每平方公里 100 人以上 。
为应对这些困难,中俄双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在冻土工程技术、寒区建筑材料研发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青藏铁路建设中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这些技术可以应用于远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俄罗斯也在积极研发适应寒区环境的工程技术和设备,双方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自然环境带来的难题。在政策支持上,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参与远东开发。例如,设立远东发展基金,为投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实施 "远东 1 公顷" 土地计划,向居民和投资者提供免费土地,鼓励他们在远东定居和创业。中国政府也鼓励企业 "走出去",对参与远东开发的企业给予政策指导和金融支持,如提供出口信贷、设立海外投资基金等,帮助企业降低投资风险。
(二)利益分配与信任问题
在合作过程中,利益分配分歧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不同的项目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各方对利益的诉求和期望存在差异。在资源开发项目中,对于资源的开采权、收益分配比例、税收政策等问题,中俄双方企业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俄罗斯企业担心中国企业在合作中获得过多利益,影响本国企业的发展;而中国企业则希望在投资中获得合理的回报,保障自身的权益。
部分俄罗斯人对中国参与远东开发存在疑虑,这种疑虑源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历史上,中俄之间存在领土争端,尽管现在两国已经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了边界问题,但一些俄罗斯人仍然担心中国参与远东开发会对其领土主权构成潜在威胁。在文化上,中俄两国文化存在差异,部分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化和企业经营方式缺乏了解,导致他们对中国企业在远东地区的发展存在担忧,害怕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对当地产生冲击,影响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稳定。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俄双方需要加强沟通协商,建立公平合理的合作机制和互信措施。在利益分配方面,双方应在合作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各方的投入,制定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通过建立联合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加强对合作项目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在互信建设方面,双方应加强人文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通过开展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活动,让俄罗斯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理念、文化传统和企业经营模式,消除误解和疑虑。加强政府间的高层对话和战略沟通,定期举行双边会议,就合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和决策,为合作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未来展望:合作共赢的蓝图
中俄加快远东开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战略之举,对两国乃至世界经济格局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从短期看,随着黑瞎子岛开发、"西伯利亚力量 - 2" 天然气管道等项目的推进,双方在贸易、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双边贸易额有望持续增长,能源合作也将进一步深化,为两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从长远视角,更多大型项目将在远东地区落地生根,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制造业领域,双方可以合作发展汽车制造、机械装备制造等产业,利用中国的技术和资金优势,结合俄罗斯的资源和市场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在农业领域,合作开发农业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将远东地区建设成为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这不仅会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回流,还将促进区域繁荣,提升东北亚地区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在全球经济格局面临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俄远东合作有助于推动多边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包容的全球经济秩序贡献积极力量。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如日本、韩国、朝鲜等,形成东北亚经济合作圈,促进区域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