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和沙特阿拉伯在纽约召集数十位世界领导人推动两国方案,背景是澳大利亚、加拿大、葡萄牙和英国刚刚正式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更多国家加入承认行列的趋势,既是政治姿态,也是对以色列及美国政策的公开反驳。
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核心目的,是维持和培育两国方案的可能性。这种集体行动既是对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及吞并约旦河西岸意图的反对,也是在防止巴勒斯坦人被迫迁徙出境后失去建立家园的前景。通过承认巴勒斯坦享有国家地位,国际社会释放出信号:以色列不能单方面吞并国际法院已裁定为非法占领的土地。
从法律依据看,1933年《蒙得维的亚公约》设定了国家存在的四个条件:永久人口、明确领土、与他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能力,以及政府。尽管巴勒斯坦的领土部分被占领、加沙地区的治理也超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掌控,但是否承认其国家地位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选择。正如英国前外相戴维·拉米所说:"承认不会改变地面的局势。"
在实际层面,承认主要是象征性的。但它仍带来若干具体效果:承认国可与巴勒斯坦签署条约,巴勒斯坦驻外机构可被提升为正式大使馆,部分国家可能因此对以色列在被占领土生产的商品实施更严格的抵制。整体而言,承认被视作一种政治表态,强调巴勒斯坦未来应有建国权利,同时表达对以色列拒绝谈判的否定。
在最新一轮宣布前,已有140多个联合国成员国承认巴勒斯坦。随着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葡萄牙的加入,总数增至151个。本周结束时,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将有四个承认巴勒斯坦,唯独美国继续否决其在联合国获得表决权。巴勒斯坦目前在联合国的地位是拥有发言权的观察国。
此次两国方案会议尤为重要。会议是由法国和沙特主导的数月外交努力的结果,旨在勾勒加沙战后局面,并体现在已广泛支持的"纽约宣言"中。声明承诺,哈马斯将不参与加沙未来治理,由联合国授权的国际维和部队先行维持安全,再逐步过渡至经过甄选的巴勒斯坦警察部队接管。
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
反对承认的声音主要有两类。以色列和美国认为此举是在"奖励"哈马斯2023年10月7日的袭击,并强调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长期腐败、专制、且推迟选举,无法成为可靠的谈判伙伴。另一类批评者则认为,两国方案自1993年奥斯陆协议提出以来已沦为空洞口号,缺乏现实可行性。前谈判代表马利与阿迦在新书中直言,两国方案只是30年来的外交表演,没有实际措施迫使以色列让步,承认也不会真正改善巴勒斯坦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