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搬迁来了,未来几年,5类村庄将集中搬迁,有你们村吗?

2025-03-03 15:45  头条

老乡们注意了! 最近,国家发布的《乡村振兴全面规划(2024-2027)》明确提出了一项重磅政策--"多村联搬"。从2025年开始,全国多地农村将迎来一场"大搬家",人口流失严重、空心化加剧的村庄可能被合并搬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农民需要提前准备什么?今天咱们一次说清楚!


一、政策背景:乡村振兴进入"分类时代"

根据中央部署,2025年到2027年,全国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规划》,核心目标就一句话:"缺人的地方合并,有条件的地方升级"。

  • 为啥要搞"分类"?
    过去"一刀切"的发展模式行不通了!比如,有的村常住人口只剩几十个老人,学校、医院根本建不起来;有的村年年遭洪水,修路通电成本比搬迁还高。这次国家明确:不同村庄走不同路子,重点对"空心村""灾害村""项目村"实施合并搬迁。
  • 时间表敲定:2024年完成规划编制,2025年启动搬迁试点,2027年基本实现人口集中安置。


二、"多村联搬"到底是啥?这3类村庄优先动!

简单来说,就是把几个小村合并成一个大村,集中解决基础设施和民生问题。但具体怎么操作?哪些村会被划进去?

  1. "空心村"必搬:常住人口低于100户、农房空置率超50%的村庄,优先纳入名单。比如某乡镇原本有5个村,总人口从2000人锐减到300人,合并后可能只保留1个中心村。
  2. "灾害村"必搬:山体滑坡、洪水多发区,生存条件恶劣的村庄(如高海拔缺水地区),直接整体迁移。
  3. "项目村"必搬:因修高铁、建水库等重大项目需要腾地的村庄,可能与其他搬迁村联合安置。

关键目标:腾出土地发展现代农业或生态修复,同时让农民集中住进有学校、医院、超市的"新型社区"。


三、农民必做2大准备!事关房子和钱袋子

如果你们村被划入"搬迁撤并类",以下两点千万注意:

1. 停止建房!停止翻修!
政策明确规定:一旦村庄被列入搬迁名单,禁止新建或翻建农房。有些老乡觉得"趁没搬再盖两层",结果可能血本无归--拆迁补偿只按原有面积算,新盖的部分不仅拿不到钱,还可能被认定为违建。

2. 提前规划安置选择

  • 安置方式:多数地区采取"就近集中安置",比如5个村合并到交通便利的中心村;少数重大工程可能跨镇甚至跨县安置。
  • 补偿标准:目前国家要求"拆一补一",但具体方案由各地制定。例如,安徽某试点镇按宅基地面积1:1置换新房,另补每亩耕地3万元青苗费。
  • 生计保障:搬迁后,政府需配套就业培训、产业园区(如扶贫车间、特色种植基地),确保"搬得出、稳得住"。

四、争议与隐忧:故土难离,但出路在哪?

尽管政策初衷是惠民,但不少农民仍有顾虑:

  • "祖宅拆了,根就没了":尤其老年人对搬迁抵触强烈。
  • "集中居住成本高":新房物业费、水电费增加,种地距离变远。

对此,国家也明确要求:搬迁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禁止强制上楼。例如,山东某县在合并村庄时,保留祠堂和祖坟区,新建社区配建农机停放场和菜地,缓解适应难题。


五、长远意义:给子孙挣一个未来

短期看,搬迁确实有阵痛,但长远来说,这是破解农村"空心化死循环"的唯一出路:

  • 对个人:孩子能就近上学,老人看病不用跑县城,年轻人打工或创业机会更多。
  • 对国家:土地集中后,可以引入农业企业搞规模化种植,村民既能收租金又能打工,比守着几亩薄田强得多。

例如,四川凉山某搬迁村合并后,利用腾退土地建设光伏电站,村民年均分红提高2000元;年轻人到配套的物流园区工作,月工资超4000元。


结语:顺势而为,拥抱变化

"多村联搬"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一场资源重组和民生升级的革命。未来3年,随着政策落地,越来越多的"空心村"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设施齐全、产业兴旺的新型社区。

农民朋友要做的是:

  1. 密切关注当地村庄分类名单(通常由乡镇政府公示)。
  2. 理性对待搬迁,算清"故土情怀"和"子孙发展"的长期账。
  3. 遇到强拆或补偿不公,立即通过12345热线或法律途径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