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登上前往美国的专机前,朝鲜放话为俄托底,中方表态意味深长

2025-08-15 09:35  头条

当特朗普将与普京的会面地点定在阿拉斯加州的理查森联合军事基地时,国际舆论瞬间沸腾。这座美军基地的封闭性与军事掌控力,让这场会面充满悬念。

众人揣测这是否为"鸿门宴"之际,朝鲜高调表态为普京"托底",中方也释放出意味深长的信号。

这场牵动全球神经的会谈,在各方力量的角力中,安全问题似乎已有了隐约答案,但能否达成突破性成果,仍是笼罩在国际社会头顶的一团迷雾。

普京冒险赴会

理查森联合军事基地作为美军在阿拉斯加的核心军事设施,常年部署F-22战斗机群与导弹防御系统,其安保级别堪称全球顶级,将如此重要的双边会谈置于对方军事要塞,在现代外交史上极为罕见。

当下俄美关系正处冰点,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俄军虽在顿巴斯取得局部优势,但西方对俄制裁已扩展至1.2万项,能源出口受限导致俄罗斯GDP连续两个季度下滑1.5%。

特朗普政府虽暗示可能放松部分制裁,却始终将"领土置换"作为谈判前提,即要求俄罗斯保留乌东四州,换取西方解除对俄能源禁运。​

普京的决策逻辑暗藏深意,2018年赫尔辛基峰会后,特朗普曾私下承诺推动美俄关系正常化,虽因国内压力未能兑现,但让普京看到了与特朗普达成交易的可能性。

此次冒险进入美军基地,既是向国际社会展示对话诚意,也是试图借助特朗普"交易式外交"的特点,为俄罗斯争取喘息空间。

不过,美军基地的绝对控制权仍让这场博弈充满变数,安全之外,会谈成果的不确定性始终悬而未决。​

朝鲜高调托底

就在普京启程前48小时,朝鲜中央通讯社全文刊发朝鲜最高领导人与普京的通话记录,明确表示平壤将始终支持俄罗斯领导人采取的错误,这般言论,无疑是在向美国发出警告,若美国真的对普京动手,朝鲜绝不会坐视不管。​

作为全球第九个拥核国家,朝鲜已进行11次核试验,其"火星-17"洲际导弹射程覆盖美国本土。

2017年特朗普曾威胁"彻底摧毁朝鲜",引发半岛核危机,最终却在新加坡峰会与朝鲜最高领导人握手言和,这让朝鲜意识到核威慑对特朗普的特殊作用。

此次朝鲜表态既是履行朝俄友好合作条约中"共同防御"条款,也是想借美俄博弈提升自身在东北亚的话语权。​

但现实制约同样明显。

朝鲜并非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国际提案支持率常年不足15%,2023年联合国大会上,朝鲜关于反对单边制裁的提案仅获26国支持。

美朝之间127项制裁仍未解除,这种敌对关系让朝鲜的介入更像"添火"而非"降温",即便如此,其核威慑仍为普京的安全增加了一道保险,只是这并不能左右会谈结果的走向。​

除朝鲜外,中方对此次特普会,也做出了反应。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所有利益攸关方都应参与和平进程,这一表态看似平淡,却直指会谈核心争议。

而在外交部官网发布的声明中,特意用加粗字体强调"协议必须具备法律约束力",这与2019年特朗普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形成鲜明对比。​

中方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2017年特朗普在未咨询盟友的情况下,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导致中东局势失控;2020年突然下令从叙利亚撤军,让当地武装陷入土耳其围剿,这些先例让中方不得不提醒俄方,依赖特朗普的个人承诺风险极高。​

更深层的考量在于国际秩序重构,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始终主张"多边协商"机制,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国促成沙特与伊朗复交,推动金砖扩员至15国,都是在践行这一理念。

此次表态既是对普京的善意提醒,也是在维护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体系,毕竟会谈结果如何,都将影响全球格局的走向。​

不过,中方的表态,同样不能决定谈判的结果。

和平协议还是更大隐患?​

目前,特朗普的"领土置换"方案已引发欧洲盟友强烈反弹,德国总理朔尔茨公开表示"不会承认任何牺牲乌克兰主权的协议",法国则宣布向乌克兰追加6亿欧元军事援助。

这种内部矛盾让会谈成果的可行性大打折扣。​

历史经验更添隐忧。

1938年慕尼黑协定中,英法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与纳粹德国妥协,最终加速二战爆发,这种"绥靖政策"的教训,让国际社会对俄美私下交易充满警惕。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已通过视频讲话表态"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领土割让",这为会谈结果的落地设置了巨大障碍。​

从现实利益看,俄罗斯需要解除制裁以恢复能源出口,美国希望俄罗斯在中东问题上让步,双方诉求存在交集。

但特朗普面临2026年中期选举压力,国内对俄强硬派占比达62%,这让他难有实质性突破,正如有分析所言:"会谈可能开启对话渠道,但不要期待奇迹发生。"

结语​

理查森基地的空域管制已正式生效,这场牵动全球的会谈即将拉开大幕,朝鲜的核威慑为普京的安全筑起屏障,中方的理性表态为会谈划定底线,让这场"鸿门宴"的安全风险大幅降低。​

但历史早已证明,大国博弈的结局从不取决于单一会议。

从《凡尔赛和约》到《雅尔塔协定》,任何绕过当事方的协议都难以持久。此次会谈或许能暂时缓和局势,但要实现真正的和平,仍需乌克兰、欧洲等所有利益相关方坐到谈判桌前。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每一次外交互动都可能改变历史走向,而这场双普会的最终影响,恐怕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