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都怒了!《南京照相馆》突遭万人差评,真相如何?

2025-08-08 17:22  头条

上映7天,《南京照相馆》票房已经突破9亿大关。

票房可以说是非常可观,并且预测的最终票房为37.13亿,口碑也很不错,豆瓣评分高达8.6分。

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以南京大屠杀作为背景,如此有意义有深度的电影,居然遭到了1.2万人的差评。

网友直接怒了:"建议严查这些人,最好是查三代"。

甚至连央媒都看不下去了,发文怒批,言语犀利,句句说到网友心坎。

一、《南京照相馆》遭差评

影视圈有一个"潜规则",就是主旋律题材的影片,往往都逃不过"叫好不叫座"的怪圈。

意思就是这类电影,口碑往往差不了,拿奖的几率高,但愿意买账的观众不算多。

但《南京照相馆》的导演申奥,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这条路。

现在看来,他赌对了,上映才7天,票房噌噌破9亿。

影院里哭成一片,散场后好多人红着眼眶说"这电影该看,必须看"。

可就在这一片叫好声里,怪事发生了,打开豆瓣,1星差评扎得人眼睛疼。

有人统计了下,按观影人数推算,打1星的差不多有1.2万人。

小编翻了翻这些差评,总结出三个主要理由。

第一个,说电影"缺乏历史浓度与真实感"。

有人吐槽:"日军的暴行拍得太模糊,就几个镜头一闪而过,根本体现不出当年的惨状,这是在弱化历史" !

看到这话我就想怼回去:南京大屠杀的残酷,是用血肉堆出来的,是幸存者一辈子的噩梦。

导演不用直白的血腥镜头,是不想用感官刺激消费苦难,那就不叫尊重历史,是对苦难的亵渎。

第二个,说"情节经不起推敲"。

比如有个桥段,王传君演的翻译官好不容易给家人弄到了逃生证。

结果下一场戏,家人居然出现在了屠杀现场。

有人骂"剧情bug,导演没脑子"。

可但凡了解点历史的都知道,当年的南京城就是座人间地狱,说好的"安全区"能随时变成"屠宰场"。

拿着通行证被抢走、被杀害的人多了去了。

拿"逻辑"挑刺的人,怕是根本没理解那段历史的绝望。

第三个说电影"借着'爱国主义'赚钱"。

有人酸溜溜地说:"拍这种题材就是赚眼泪钱,票房越高,吃相越难看"。

这话简直刷新三观。

难道讲爱国、讲历史,就不能赚钱?票房高,说明大家愿意为民族记忆买单,愿意走进影院触摸历史,这是好事啊!

《战狼》《长津湖》火的时候也被这么骂过,可这些电影让多少年轻人重新关注历史、敬畏英雄?

靠爱国赚钱不可耻,可耻的是那些见不得民族精神被弘扬,见不得大家铭记历史的人。

二、央媒和网友坐不住了

这1.2万差评,早就不是"批评"了,纯粹是网暴。

有人不光给电影打低分,还骂导演申奥。

这波操作,网友们看得明明白白,气得血压都上来了。

有人说:"这些人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对着自己民族的苦难撒野,良心被x吃了?"

还有人直接喊话:"必须严查这1.2万人,查IP,查背景"。

评论区里,"严查"两个字刷成了汪洋大海。

大家不是小题大做,是真的怕了,怕这些恶意差评误导年轻人,怕历史被一点点抹黑。

就在这时候,央媒出手了,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像重锤砸在人心上。

环球网直接发文:"坚决反对网暴《南京照相馆》!"

文章里说:

"电影艺术当然可以有正常的讨论乃至批评,每个影片都不会是完美的,但坚决反对借此进行网络暴力" 。

还特意强调:"唯有正视历史,才能走向未来"。

这话怼得漂亮,批评可以,但不能撒野,更不能拿民族伤痛当攻击的武器。

人民日报更直接,标题就叫《正义之光让历史显影》,里面写道:

"当暗房中的血色显影液与现实中的网络暴力形成镜像,所有人必须警惕,那些试图撕裂民族精神纽带的黑手从未消失"

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这些差评背后,哪是简单的"不喜欢电影"?分明是有人想借一部电影搅浑水。

想想看,这些年,但凡有主旋律电影火了,总会冒出一堆恶意差评。

《八佰》上映时,有人骂"刻意煽情",《觉醒年代》火了,有人抹黑历史名人。

现在轮到《南京照相馆》,又是熟悉的配方。

这背后要是说没有组织、没有目的,谁信?

央媒这时候站出来,不光是为一部电影说话,更是在守护我们民族的根: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这底线绝不能破。

结语

"记住血与火,是为了保护好眼前的光。"

最后让我用《南京照相馆》里的这句台词收尾。

南京城的梧桐叶还在沙沙作响,80多年前,这里的每一片叶子都见证过苦难。

80多年后,总有人想捂住我们的耳朵,遮住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忘记那些血与火。

但他们错了,1.2万差评挡不住37亿票房里的民心,几句抹黑盖不住历史真相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