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记得:1不洗、2不吃、3不做

2025-10-28 10:26  头条

邻村王大爷去年重阳节那天,一边登高赏景,一边喝着朋友送的"补酒",回家后却突发脑梗,送医抢救才保住一命。

他老婆一边抹泪一边说:"以为是好事,没想到差点丢命。"

重阳节,大家都想着登高、敬老、养生,可一些看似"讲究"的习俗,真要不注意,反倒可能埋下健康隐患。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重阳节这天别做的那几件事,不是迷信,是关乎身体的大事。

一、重阳节"登高"--不是人人都适合

很多老人觉得,重阳节不登个高,好像就少了点节日味。可说实话,咱得看自己身体条件。

像王大爷这样70多岁,平时就有高血压,走到半山腰气喘吁吁,还喝了点酒,天气又凉,一热一冷一刺激,血管一收缩,就容易出事。

中国疾控中心就曾发布健康提醒,秋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季节,尤其是重阳节前后,老人活动频繁,稍不注意就可能诱发疾病。上山不是不可以,但要慢,要稳,别硬撑,更别喝酒助兴。

如果你本身就有三高、心脏病,真不建议去爬山。换个方式,比如公园散步、晒晒太阳,也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二、别"嘴硬"--有些话真不能说

老一辈人讲究"福气话",但有些时候,嘴上逞能,身体就吃苦。

有些老人聚在一起,爱说:"我身体硬朗,药都不吃""我年轻时爬山扛百斤,现在还行"。这类话一出口,别人一起附和,气氛是热闹了,但也容易误导自己、误导别人。

心理上过于"硬气",往往会让人忽视身体真实的疲惫。就像有位张阿姨,重阳节带孙子去动物园玩了一天,嘴上说"我没事",晚上回家腿抽筋、心慌得厉害。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专家指出,老年人对疲劳的感知能力下降,有时候身体已经发出信号,大脑却还在"嘴硬",结果就是耽误了休息,甚至延误就医。

节日里别逞能,真累了就歇歇,说"我得歇会儿",不丢人,反而是聪明的健康态度。

三、穿衣穿错了,当心"伤风感冒"

重阳时节,虽然白天阳光不错,但早晚温差大,风也凉。很多老人为了"好看"或者为了登高方便,穿得单薄,一不小心就着凉了。

有一次,李婶穿着薄毛衣去参加重阳节舞会,回家后一晚上咳嗽、鼻塞,后来查出是感冒引起的支气管炎,拖了半个月才好。

国家气象局数据显示,10月底的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尤其是北方地区,老人本身体温调节差,一旦受寒,很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甚至诱发心脏问题。

衣服得"多带一件"。别怕麻烦,背个小包,带件外套,不冷不热刚刚好。尤其是脖子、腰、膝盖这三个部位,不能冻。秋风一起,风湿就犯,得不偿失。

四、别随便"送礼"--有些礼物可能害人

重阳节敬老送礼是好事,但有些"健康礼物",反而可能埋下健康隐患。

酒。很多人觉得送瓶保健酒、黄酒,是孝心的表现,老人也爱收。但你知道吗?65岁以上人群,酒精代谢能力明显下降,喝同样一杯酒,年轻人没事,老人可能就心悸、血压升高,甚至诱发心衰。

再有人送"补品",像人参、鹿茸、虫草这些。听着高级,但不是谁都能吃。有慢性病的老人吃了反而上火、失眠、血压飙升。

中国营养学会在《老年人膳食指南》中明确指出,老年人营养补充应以天然食物为主,盲目进补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有害。

送礼要送得明白。送点低糖点心、无糖绿茶、或者一本大字书、一个按摩靠垫,实用又贴心。千万别用"养生"的名义,把风险也一起送出去。

重阳节,也要"防节病"

你可能听过"节日综合征",其实老年人也有"节日病"。

节前节中节后,亲戚朋友来往多,活动频繁,吃得多、动得多、说得多,整个人精神是兴奋的,可身体是疲惫的。

有研究发现,节后医院老年科和心内科的接诊量,普遍会上升10%以上。主要原因就是节日中作息打乱、饮食不当、过度疲劳,诱发了老毛病。

就像手机电量,平时慢慢用还能撑,节日里猛用猛耗,很容易"断电"。

节日再热闹,也得留出时间给身体"充电"。别因为节日"过猛",节后进医院。

真正的"养生",不是一时热闹

很多老人觉得,重阳节就该"补一补",搞点汤、搞点酒、搞点补药,仪式感十足。但养生不是一顿炖汤、一次登高这么简单。

真正的养生,是每天都照顾好自己。吃得清淡一点,动得规律一点,心态平和一点,不折腾、不硬撑、不盲补。

节日,是提醒我们关心身体、珍惜健康的机会,而不是给身体添负担的借口。

如果你真想对自己好,对家人好,这个重阳节,记得:1不做--不硬撑登高;2不说--不嘴硬逞能;3不穿--不单薄受寒;4不送--不乱送补品。

咱们图的是长久的安稳,不是短暂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