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特朗普用关税离间欧盟,计谋似乎“得逞了”?(3)

2025-04-18 10:42  头条

从外部环境来看,美国对全球加征关税,迫使中欧寻求"去美国化"路径。欧盟计划与CPTPP成员国加强合作,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东盟、中东欧的联通。例如,双方可以在第三方市场形成供应链协同,这种"分进合击"的策略,既能规避对美直接冲突,又能逐步扩大共同利益圈。

图为苹果公司

当然,中欧构建"替代型供应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构建"去美国化"供应链绝非易事。欧盟汽车产业高度发达,像德国的大众、宝马等都是全球知名车企,然而,在关键零部件和技术层面,欧盟车企对美国存在深度依赖。在传感器芯片领域,德州仪器等美国企业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欧盟车企的各类车型,从胎压监测传感器到环境感知传感器,均有涉及。并且,谷歌的 Android Automotive OS 为车辆提供基础数据采集功能,这种技术依赖使得中欧构建 "替代型供应链" 困难重重。

而更现实的问题是,中欧在一些领域还存在贸易壁垒和监管差异,欧盟依据《外国政府补贴条例》,已发起多起针对中国企业的反补贴调查。这类贸易摩擦问题,凸显了中欧在监管层面的差异,急需双方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调,消除这些阻碍,从而推动"替代型供应链"的顺利构建。

第三个问题:欧盟若强化亚洲布局,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

图为中亚铁路

欧盟强化亚洲布局,既带来合作机遇,也暗含地缘风险。从积极角度看, 欧盟强化亚洲布局为中欧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中欧在"中间走廊"计划上的利益高度重合。

欧盟投入的100亿欧元基建资金,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中亚铁路网建设形成互补。这种合作不仅能提升物流效率,还将促进区域能源整合,哈萨克斯坦的锂矿、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通过新通道输往中欧,为新能源转型提供资源保障。

但欧盟的转向也可能伴随对华制衡意图。例如,其拉拢印度、日本构建"价值观供应链",试图在半导体、稀土等领域减少对华依赖。这种策略与美国的"印太经济框架"形成呼应,可能分化亚洲国家的向心力。

对此,中国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深化与东盟、中亚的互联互通,巩固区域经济主导权。另一方面推动中欧在亚欧大陆的务实合作,将"中间走廊"从运输通道升级为产业合作带。

总而言之,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下,欧盟因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而寻求多元化的贸易伙伴和市场,这为中欧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欧双方应抓住机遇,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正如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欧之间加强合作,实现"人和",将有助于在全球经济变革的浪潮中取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