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跨过67岁,身体的"报修机制"开始变得缓慢,许多疾病往往悄无声息地发展,直到有明显症状时,往往已属晚期。
这个阶段,最常见的是几个方面的问题:走路开始没劲儿,睡眠浅而断断续续,体重悄悄下降,饭后容易胀气,偶尔还出现莫名的晕眩或心慌。这些表面上的"小毛病",其实可能藏着大隐患。
临床上,67岁以上的老人群体中,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异常、肾脏损害是最常出现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四类问题。
根据2024年国家老龄委发布的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63.5%,糖尿病约占27.8%,而慢性肾病的检出率竟超过10%。大部分人在体检中查得不全,甚至查错重点。
李兰娟院士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老年人体检不能"图全",而要"查准"。尤其是67岁之后,体检更应有的放矢,盯紧以下四大核心项目,既节省资源,也避免过度医疗。
第一,心脑血管系统的评估必须放在首位。很多老人走路不稳、头晕、短暂意识模糊,其实是小血管堵塞或心律不齐的信号。别以为没有胸痛就不是心脏问题。有些老年人心梗发作时,完全不会痛,只是觉得恶心、出汗、累得慌。
这叫"无痛性心肌梗死",在67岁以上人群中比例不低。建议每年体检中,必须包括心电图、心脏彩超、颈动脉彩超、血脂四项。尤其是颈动脉彩超,它能提前发现中风风险,相当于在血管里装了"防盗窗"。
第二类重点是肾功能和肝功能的联合筛查。很多老年人觉得没水肿、尿量正常就是肾没问题,其实肾脏的代偿能力极强,功能可以损失超过80%而不出现症状。而肝脏作为"沉默器官",更是等到酶指标飙升才知道出事。
体检中,必须查清楚肌酐、尿素氮、尿酸,以及尿常规中是否有蛋白、隐血。对肝功能,别只看转氨酶,还应关注白蛋白水平和凝血功能,这些更能反映肝脏的真实状态。就像看一个人健康,不光看脸色,还要看他有没有力气和耐力。
第三项最容易被忽视,但李兰娟院士特别强调:老年人必须定期查肿瘤标志物,但要有选择性。67岁之后,人体的免疫系统逐渐"退岗",癌症的发生率迅速上升,尤其是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和女性乳腺癌。但并不是查得越多越好。
肺癌高发者应重点查"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肝癌风险者重查"甲胎蛋白(AFP)";前列腺癌建议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挑对靶子,才不会"误打误伤"。低剂量胸部CT比胸透更精准,60岁后建议每年做一次,尤其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
第四项,是骨密度检查和血糖、血压的综合评估。很多人以为骨质疏松是"跌倒摔个跟头"的事,其实它是慢性代谢紊乱的结果。骨量流失往往与雌激素下降、肾功能下降、维生素D缺乏等密切相关。而骨折后的卧床,往往是老年人健康滑坡的起点。
必须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和股骨颈的T值,一旦低于-2.5,需要干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合测评,比单次血糖更能反映真实情况。就像测体温不能光摸额头,还得用体温计量个准数字。
很多人误以为,体检越多越好,什么肿瘤六项、眼底、脑MRI、肠镜、胃镜统统查一遍才安心。但过度体检不仅增加成本,还可能带来"假阳性"带来的不必要恐慌和进一步检查。
轻微的结节、斑块、囊肿,很多都是人体"老化的痕迹",并不等于病变。如果没有症状,也没有家族史,每年做一次基础体检即可,不建议频繁重复高辐射、高创伤性的筛查。
从营养学角度看,67岁是一个代谢拐点,肌肉开始以每年1%-2%的速度流失,肌少症的风险显著上升。
如果体检中发现白蛋白低于35g/L,或肌酐清除率持续下降,必须引起注意,说明身体可能正在"悄悄地瘦骨嶙峋",哪怕体重还看着正常。这个时候,补蛋白质不是靠喝豆浆,而是要提升优质蛋白的摄入,比如鸡蛋、奶、鱼肉。
心理状态往往被忽略。老年抑郁症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身体不舒服"、"吃不下饭"、"没劲儿",而不是"情绪低落"。很多老人反复去医院查不出大毛病,其实是大脑"神经递质"出了问题。
建议每年做一次简易心理量表(如GDS)筛查,及早发现心理风险,通过心理疏导或药物干预,能大大改善生活质量。
李兰娟院士的提醒,并不是要大家"缩减体检",而是要提高体检的"含金量"。就像打靶,不是看你打多少枪,而是看靶心有没有命中。过了67岁,是身体"维稳"的关键期,也是许多慢病转向并发症的入口。体检不是仪式感,而是保命的工具。
这个阶段的体检,不能靠"年年复印同一张单子"来完成,而是要根据自身病史、家族史、生活方式做出动态调整。有高血压史的人应加做眼底检查和左心室肥厚评估;长期服药者要重点查肝肾毒性指标;有吸烟史的人应加强胸部低剂量CT和肺功能检查。
就像一辆跑了几十年的老车,真正要关心的不是它有没有划痕,而是发动机、刹车系统还行不行。体检不是图安心,而是要找到问题的苗头,把病"堵在门外"。
时代变了,身体也在变。67岁以后,健康不是拼谁活得久,而是拼谁活得好。别再迷信"全套体检",别再被体检套餐牵着走。真正有价值的体检,是一个老朋友站在你身边,帮你看清身体的"暗处",告诉你哪里该修,哪里可以放心。健康,不是一年一次的打卡,而是一生一次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