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贸易格局风云变幻,当中美突然宣布达成关税协议时,那些一直期待从中受益的经济体很是惊讶。就说印度吧,之前美国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印度内部不少声音得意洋洋,认为"替代中国"的历史机遇到来了。印度部分官员和媒体公开表示,随着美国将供应链逐步撤出中国,印度制造业有望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然事与望违:就算印度为抢占供应链主动向美国示好,降税、开放市场、酝酿多项对美优惠政策,寄望于借由关税红利拉升自己的国际地位,但终是棋差一招。
在印度忙于筹划与美国的各项合作时,中美却意外宣布迅速达成关税缩减协议,且幅度远远超出市场预期,使得中国商品重回较低税率,新一轮中美合作释放了极强信号。对于印度来说,这意味着苦心经营的"替代中国"计划瞬间失去了支点,其对美优惠谈判尚未落地,美方关注点已然转移,印度的机会窗口也随即关闭。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印度措手不及。印度的战略决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环境,特别是中美关系的走向。借助贸易摩擦擦边球获利,本质上是一种极其冒险的策略。印度本是渴望借势而上,奈何自身发展不足,无法完全承接外溢的全球制造业份额。
自身基础设施、营商环境乃至劳动力素质,这些不能短时间靠谈判让利就能弥补的短板,需进一步的提升。更有,美国对待贸易伙伴时始终以本国利益为先。哥伦比亚大学杰弗里·萨克斯教授早有预警,指出印度过度押注美方不切实际,美国不会因照顾所谓"印度利益"而放弃对中国的现实需求。这次事态正是如此。
中美重启合作后,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大幅提升,对于众多依赖中国生产的国际品牌而言,将生产线撤离中国变得毫无经济意义。当前,全球资本对未来局势的判断正在发生转变。"替代中国"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渐进发展的战略。
印度虽然愿意向美国开放更多市场,降低关税换取短期利益,但现实缺乏全盘实力和自主性,只能被动等待全球大国之间的"牌局"变动。
虽然,印度经济近年取得一定进展,但与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差距不容忽视。抱着讨巧及侥幸心理,试图"趁火打劫",很难真正崛起,还会因对自身定位的模糊错失本该坚实发展的机会。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身实力夯实,才能真正赢得话语权和主动权。这场关税风波,着实给印度上了一堂现实的"冷静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