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一则重磅消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将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所有"自愿放弃社保"的协议全部作废 。这一规定,无论对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堪称劳动保障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
社保,即社会保险,涵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是国家为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重要制度。在过去,一些用人单位为降低用工成本,会与劳动者协商,将社保费用以补助形式发放给个人,让劳动者签署"自愿放弃社保"协议;部分劳动者为了眼前能多拿些工资,也愿意接受这种方式。
根据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数据,职工养老保险的缴纳率从2011年的85.2%降至2022年的80.8% ,2022年甚至减少了1700万参保人,社保"断缴潮"现象令人担忧。但从9月1日起,这种情况将得到根本性扭转。最高法明确,无论双方协商还是劳动者单方承诺,任何"不缴社保"的约定都是无效的。这是因为社保缴纳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定义务,具有强制性,"自愿放弃协议"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自始无效。
对于劳动者而言,新规的施行是重大利好。以往为了多拿一点现金补助而放弃社保,实则是丢了西瓜捡芝麻。一旦生病就医,没有医保报销,高昂的医疗费用可能让家庭不堪重负;遭遇工伤,无法通过工伤保险获得赔偿;生育时,不能领取生育津贴和报销生育费用;到了退休年龄,没有养老金,晚年生活将失去经济保障。如今,新规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果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补偿标准为每工作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不满六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 。
从用人单位角度看,虽然新规实施后,需要承担足额缴纳社保的费用,短期内增加了用工成本,但从长远来看,依法缴纳社保能有效分散用工风险。例如,员工发生工伤,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能避免用人单位独自承担巨额赔偿。若用人单位不依法缴纳社保,不仅面临社保行政部门的强制征缴,补缴社保费用并承担滞纳金,若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还需支付经济补偿。
新规的施行,对整个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提高社保缴纳率,充实社保基金,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避免部分企业通过逃避社保缴纳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
当然,新规实施过程中,一些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可能面临一定压力。为确保政策平稳落地,各地政府可出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配套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让企业和劳动者充分了解新规内容和意义,提高政策的知晓度和执行力。
9月1日起,"自愿放弃社保"成为历史,无论是包子铺、足疗店,还是电子厂等各类用人单位,都要严格遵守新规,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保。这是对劳动者权益的有力保护,也是社会公平正义和法治进步的体现,标志着我国劳动保障制度向着更加完善、更加公平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