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惊天丑闻被曝光,美国医院为资本草菅人命,强取活人患者器官

2025-07-25 09:42  头条

"他们还活着,器官却已经被预订。"

这不是恐怖片的剧情,而是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小罗伯特·F·肯尼迪,在2025年7月22日公开揭露的医疗黑幕。

当全球舆论长期聚焦于对某些国家的器官移植伦理指责时,美国自己的器官移植系统却正在上演着,比任何虚构故事都更令人毛骨悚然的现实剧情......

死亡判定,一道被随意涂抹的红线

美国器官移植系统的核心漏洞,源于"死亡"定义的模糊性与可操作性。传统上,器官移植主要依赖"脑死亡"标准,即大脑功能不可逆的完全丧失。

然而面对日益增长的器官需求,美国医疗系统逐渐转向更为宽松的"循环死亡后捐献"(DCD)模式,这种模式下,只要患者被判定为"不可逆"的濒死状态,经家属同意撤除生命支持系统后,医生等待心脏停止跳动即可宣告死亡并进行器官摘取。

问题在于"不可逆"的判断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性,2025年美国卫生部调查的351例授权案例中,73名患者出现了与器官捐献不符的神经体征,至少28人可能在器官摘取程序启动时尚未真正死亡。

更令人不安的是,实际操作中,循环停止5分钟的观察标准经常被压缩,有些医院甚至将"预期死亡时间"控制在90分钟内作为操作规范。

肯塔基州的一个典型案例中,一名用药过量的男子被判定"脑死亡"后,在手术台上三次苏醒并挣扎求生,最终因医生拒绝执行摘取手术而存活下来。

另一起案例中,42岁女子撤除呼吸机103分钟后被宣告死亡,但当医生开胸准备摘取器官时,发现她的心脏仍在跳动且有自主呼吸,手术被迫中止,这些并非孤例,而是系统性漏洞下的必然产物。

利益链条,非营利幌子下的暴利产业

器官移植在美国远非纯粹的医疗行为,而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庞大产业,单个器官在黑市上的价格可达百万美元,而官方渠道的移植费用同样惊人,表面上作为非营利机构运作的器官获取组织(OPO),实际上已成为这一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2024年3月卖空机构蝎子资本发布报告,指控上市器官移植技术公TransMedics存在欺诈性账单操作、强制商业行为和不安全的器官移植活动。

报告称该公司"推送信誉良好的中心拒绝的不安全、受损的器官",因为"未放置的器官意味着设备和飞机费用的损失",尽管TransMedics坚决否认这些指控,但其股价在报告发布后暴跌13%,反映出市场对这一行业伦理风险的担忧。

更深层的利益驱动体现在整个系统的激励机制上,OPO的绩效评估与器官获取数量直接挂钩,这促使他们采取更激进的手段获取器官。

55名医务人员爆料称,OPO常劝说医生对潜在捐献者注射吗啡、异丙酚等药物加速死亡过程,美国器官共享联合网络(UNOS)则被曝向医生施压要求继续手术,即便出现患者可能未死的迹象。

政治博弈,肯尼迪的"系统修复"承诺

小罗伯特·F·肯尼迪将这一丑闻的曝光作为其担任卫生部长后的重要政绩,宣称要"恢复器官获取和移植政策的诚信与透明"。

他的措辞强硬,将问题归咎于"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和"对生命的鲁莽漠视",并暗示这是跨越党派的长期系统性问题。

改革方案包括对违规OPO取消认证、强制实施5分钟观察规则、建立员工叫停程序机制,以及明确捐赠者资格标准,肯尼迪还要求器官获取和移植网络(OPTN)重新调查多起可疑案例,特别是涉及神经损伤患者的案件。

然而这些措施能否触及问题的核心仍存疑问,美国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已超过10.3万人,而每年完成的移植手术不足需求量的一半,在这种巨大的供需失衡下,任何改革都可能面临来自医疗产业、保险公司和患者群体的多重阻力。

全球对照,被忽视的双重标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长期以器官移植伦理为由批评某些国家,却对自己系统内的问题视而不见,与中国采用的脑死亡加循环死亡双重确认标准相比,美国的DCD程序显得更为宽松和危险。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际舆论对此事的反应差异,当类似指控指向某些国家时,西方媒体会连篇累牍地报道,而当问题出现在美国本土,报道力度和持续关注度却明显不足,这种双重标准揭示了国际话语权在医疗伦理议题上的不对称性。

美国器官黑产的根本症结在于医疗体系的过度市场化和监管失效,当器官移植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而非纯粹的救命手段时,系统的每个环节都可能被扭曲。

从OPO的业绩压力,到医院的成本考量,再到医生的职业判断,都在供需失衡的大背景下发生了微妙的偏移。

《纽约时报》采访的一位有12年经验的护士坦言:"我们过去总认为自己是挽救生命的天使,但如今很多时候,我们更像是在策划一场'尽快结束生命'的程序。"这种职业认同的危机,折射出整个系统价值观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