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湿地作为城市内部的一片宝贵绿洲,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游憩和教育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即使在看似生物资源匮乏的城市中心,依然能够维持高度的生物多样性,也揭示了城市生态系统远比人们之前认为的更加复杂和富有生命力。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分类收集
让大自然"顺其自然":
海珠湿地生态修复的新范式
海珠湿地新物种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近年来,海珠湿地贯彻落实《湿地保护法》相关条例,遵循"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生态修复理念,逐步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众多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空间。
尤其是两年来海珠湿地以绿美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作和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的建设,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恢复自然水文条件、种植本土植物、清理外来入侵物种等措施,为本土物种创造了多样化的栖息环境,为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海珠区林业和湿地管理局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正高级工程师范存祥表示:"海珠湿地的生态修复工作始终坚持尊重自然规律,优先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时辅以适度的人工干预。这一理念符合生态系统演替的自然规律,通过减少人为干扰,让自然充分演替,使各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找到适宜的位置,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提升。"范存祥说,"在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创造条件的同时,我们也注重生态监测和动态调整,确保修复工作科学有效。"
瓢虫科昆虫是农业生产的有益物种,尤其是蚜虫的天敌,对果树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海珠湿地垛基果林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协同形成的近自然系统,既为人类提供果树资源,又保留了丰富的生态空间。"微瓢虫的发现表明,该生态系统有益生物多样,对果树生产和生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印证了此处垛基果林文化的深厚历史。"范存祥表示,"未来,海珠湿地将以微瓢虫发现为契机,推进生态修复,发挥瓢虫等有益生物的作用,实现多功能、多目标的生态发展。"
通过多年的努力,海珠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湿地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III类,蓄洪能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湿地内的生物多样性也大幅提升,昆虫记录种从42种提升至903种,鸟类从72种提升至201种,其中包括多种珍稀濒危物种。
"海珠湿地不仅是昆虫的天堂,也是鸟类、鱼类和植物的乐园,"一位长期参与湿地监测的科研人员表示,"这种多样性的恢复,正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标志。"
从昔日的万亩果园到如今的国际重要湿地,海珠湿地不仅见证了广州这座城市的绿色变迁,更在全球大都市湿地保育与发展中树立了"中国范本"。此次"海珠微瓢虫"的发现,再次证明了海珠湿地在生态修复和科研监测方面的卓越成效。它不仅丰富了中国昆虫区系的数据,弥补了部分类群分类研究的空白,还为全球昆虫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
海珠区林业和湿地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物种的发现,不仅是对海珠湿地生态修复工作的肯定,未来将继续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化生态修复和科研监测工作,推动湿地保护与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为全球湿地保护与研究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