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凌晨,中国商界传来沉痛消息:山东乐陵籍企业家、希森集团董事长梁希森因病逝世,享年71岁。这位被誉为"中国新农村建设拓荒者""马铃薯产业革命旗手"的传奇人物,用一生诠释了从赤贫到巨富、从地产大亨到农业先锋的蜕变,更以毕生积蓄反哺乡土,在黄土地上书写了新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史诗。
苦难淬炼:黄土地里长出的生存哲学
1955年的寒冬,梁希森出生于山东乐陵梁锥村。这个后来登上胡润富豪榜的商界巨子,童年却是一部浸透血泪的生存实录。10岁时,他因家中断粮被迫沿街乞讨,途中目睹3岁弟弟饿死怀中,这段经历成为他毕生难以释怀的痛楚。13岁起,他抡起铁锤在锻造厂当学徒,火星四溅中练就一身筋骨;17岁独闯关东,在零下30度的严寒里挖沟筑路,用冻裂的双手赚取每日五毛工钱。
命运的转折始于改革开放的春风。1980年,25岁的梁希森带着打工积攒的一万元回乡创办面粉厂,此后十年间,他如饥似渴地抓住每个时代机遇:开五金厂解决乡亲就业,办毛巾厂填补县域工业空白,建钢构公司承接城市基建项目……这些看似零散的商业尝试,实则暗含着他从土地里悟出的朴素哲学:"让每个铜板都变成种子,播在能生根的地方。"
地产风云:玫瑰园里的资本觉醒
1996年,当梁希森带着施工队进驻北京玫瑰园别墅项目时,没人能预见这个小学肄业的农民企业家将缔造中国地产史经典案例。面对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的烂摊子,他选择以破釜沉舟之姿接盘:抵押全部身家垫资2.3亿完成建设,又在1999年以债权人身份斥资3.98亿拍下产权。恰逢北京叫停别墅用地审批,这个"中国最后别墅群"最终为他带来超20亿收益,使其位列2005年胡润富豪榜第66位,身价一度超越互联网新贵。
但财富从未模糊他的乡土基因。在玫瑰园庆功宴上,他指着窗外璀璨灯火对同事们说:"这些光鲜亮丽,都不如老家灶膛的火苗暖和。"
正是这份清醒,让他在事业巅峰时做出惊人之举--将地产收益尽数投入农业,开启人生第二次冒险。
土豆革命:一粒种薯里的家国情怀
2001年的某个午后,梁希森带女儿吃肯德基时得知薯条原料全赖进口,那句"中国土豆炸不出来"刺痛了他的心。调研显示:我国马铃薯亩产不足发达国家1/3,种薯退化严重。这位农民企业家当即立誓:"要让中国人吃上自己的好土豆!"
这场农业豪赌堪称悲壮。他卖掉9辆豪车、关闭4家盈利公司,抵押北京房产筹措资金,连续8年零回报投入超40亿。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他建起亚洲最大脱毒种薯基地;与孙慧生教授团队合作组建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历数千次失败后,终于在2011年推出"希森3号",其后续研发的"希森6号"更以亩产9.58吨两破世界纪录。如今,"希森系"品种推广超3150万亩,带动农民亩均增收千元,使我国马铃薯单产从全球93位跃居前列。
乡土再造:乌托邦照进现实的乡村振兴
在梁锥村,梁希森践行着更宏大的社会实验。2003年,他斥资4200万为全村136户建造欧式联排别墅,配套建设养老公寓、学校医院,让面朝黄土的乡亲过上"拿工资、住洋房"的新生活。通过"土地入股+产业工人"模式,他将分散耕地整合为现代化农场,养殖鲁西黄牛、培育蚯蚓有机肥,形成闭合生态链。这套被学界称为"梁锥模式"的改造方案,为后来国家推行的土地流转政策提供了鲜活样本。
即便在生命最后时光,他仍拄着拐杖奔波于田间。2024年冬,病重中的梁希森在内蒙古基地召开视频会议,敲定"马铃薯主粮化"国家战略配套工程,将薯粉储存技术提升至20年,为粮食安全筑牢防线。
精神遗产:超越财富的生命答卷
梁希森办公室悬挂的马铃薯田画卷,定格着他最珍视的风景--绿蔓舒展处,果实深埋沃土,静待破土新生。这位自嘲"被土豆耽误了享福"的企业家,用生命践行着少年时的诺言:"穷过的人,最知道怎么让穷根断代。"
在他身后,一串数字诠释着超越金钱的价值:累计培育58个马铃薯新品种,带动480万农民脱贫;建设3个国家级农业园区,创造1512亿直接产值;推动马铃薯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惠及14亿人餐桌。更珍贵的是,他留下"敢挣无限之钱,必担无穷之责"的企业家精神,为商业文明注入温度与厚度。
暮春时节的鲁北平原,新一季马铃薯正在萌芽。那个曾在这里乞讨、打铁、筑梦的身影虽已远去,但他播撒的种子,正以破土之力改变着中国农业的基因图谱。正如他生前最爱吟诵的那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梁希森用71载春秋,在黄土地上写下最壮美的生命诗行--这诗行里有赤子的心跳,有土地的温度,更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