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风来袭,老话“打春刮大风,风后冻死人”,会有倒春寒吗?

2025-02-07 22:01  头条

中央气象台2月7日18时继续发布大风黄色预警:

预计,2月7日20时至8日20时,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和东南部、河北北部、天津、山东半岛、江苏南部、浙江中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5~6级、阵风7~8级的偏北大风;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大部海域、东海大部海域、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南海大部海域、北部湾有7~8级、阵风9~10级的大风,其中,黄海东部、台湾海峡、巴士海峡以及南海东北部、中东部和西南部的部分海域风力可达9级、阵风10~11级。另外,西藏中北部、青海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6~8级、阵风9~11级的偏西大风。

qxtx

预计,2月8日20时至9日20时,内蒙古西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浙江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5~6级、阵风7~8级的偏北大风;东海大部海域、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南海大部海域、北部湾有7~8级、阵风9~10级的大风,其中,台湾海峡、巴士海峡以及南海东北部、中东部和西南部的部分海域风力可达9级、阵风10~11级。另外,西藏中南部、青海南部和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5~7级、阵风8~9级的偏西大风。

qxtx

在这样最强大风来袭的当下,那句古老的农谚 "打春刮大风,风后冻死人",自然而然地引发人们对是否会出现倒春寒的担忧。它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古人对天气变化的深刻洞察。然而,在现代气象科学的视角下,这句农谚的准确性以及倒春寒的形成有着更为复杂的因素。

从农谚角度来看,它是古人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结晶。在过去,人们通过细致观察立春时节的天气现象,总结出这样的规律。立春后刮大风,通常意味着冷空气活跃。在那个时候,这可能预示着冷暖空气的激烈交锋仍在持续,冷空气势力依然强劲,春季后期出现气温偏低的倒春寒情况便有了可能。比如,在一些传统农业地区,老一辈人会依据这句农谚来提前准备春耕物资和应对低温的措施。不过,农谚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它是基于当时相对简单的气象观测和特定地域的生产生活环境总结而来,在现代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下,难以全面准确地预测大规模、跨区域的气象变化。

倒春寒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冷空气活动是关键因素之一。春季是冬夏季风的过渡阶段,北方冷空气仍会不时南下。此次大风天气的预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冷空气的活跃。如果后续冷空气持续频繁侵袭,南下时间晚、强度大且降温范围广,倒春寒出现的概率就会大幅增加。立春刮大风或许是冷空气活动的一个信号,但要确定是否会出现倒春寒,不能仅依据此次大风预报,还需持续关注后续冷空气的动态。

大气环流形势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春季,当中高纬度环流形势稳定时,冷空气容易频繁南下;而南支槽活动异常,又会为南方地区带来更多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在更广泛区域交汇,这无疑增加了倒春寒出现的可能性。仅仅依据立春刮大风这一现象,无法全面反映大气环流的整体状况,还需结合气象卫星对大气环流的监测数据综合判断。

除了上述因素,其他气象要素也不可忽视。长期阴雨天气或在冷性反气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都可能导致倒春寒。例如,在大风天气过后,若紧接着持续的阴雨天气,或者夜间辐射冷却强烈,都会加大出现倒春寒的几率。气象部门在发布大风预报时,也会对降水、云层等气象要素进行监测和预测,这些信息对于判断倒春寒的发生同样关键。

虽然 "打春刮大风,风后冻死人" 这句农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要准确判断是否会出现倒春寒,需要综合考虑冷空气活动、大气环流形势以及其他气象要素的变化。只有运用现代气象科学的多种手段进行全面分析,比如结合气象卫星、地面监测站等多源数据,才能更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可靠的气象服务。在面对多变的天气时,我们既要尊重古人的智慧,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做到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