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贸易战从来没有真正的赢家。1930年,美国时任总统胡佛签署《斯穆特 - 霍利关税法》,对两万多种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试图保护美国利益。
然而,其他国家纷纷采取报复措施,数年间美欧贸易量锐减三分之二,全球贸易遭受重创,美国经济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进一步陷入大萧条。
历史的教训昭然若揭:贸易保护主义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
既然如此,特朗普政府究竟打的什么算盘?
认真审视,特朗普政府推动贸易战的短期目标十分明确,即千方百计"搞钱",通过加征关税填补财政赤字大窟窿。加征巨额关税在初期,的确会增加美国政府的收入,但越往后,美国及其贸易伙伴的贸易量必将因过高关税而缩减,增收的边际效应只会逐步走低。
就长期目标而言,特朗普政府意在通过极限施压,迫使其他国家和企业让步,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进而重塑全球产业链和地缘政治格局。
然而,这一目标同样难以实现。
美国制造业衰落的实质是资本全球化逐利与本土产业可持续性之间的冲突,而"再工业化"面临成本、技术、劳动力等多重挑战,即使企业回迁,这些挑战仍然存在。况且,关税战又恶化了各国经济关系,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只会使企业投资决策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