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很难,编剧这条路也很难,很多时候赚不到钱,没有强大的毅力你没法坚持下去。"
杨杨此前跟过剧组,时常凌晨三四点才睡,熬夜"肝"稿子成为常态。当病痛袭来,她开始反思。"生病的时候,我想的从来都不是写了多少万字,而是我去过哪一座城市,有没有真正的爱过我自己,真正休息一下?有没有去见见我的朋友,见见我的家人?"
出院后,杨杨收拾行囊,告别曾经誓要闯出一片天的北京:她需要一个安静、舒缓的地方调养身体。父母已逝,齐齐哈尔农村的老宅无人居住,独身一人的她婉拒姐姐弟弟的同住邀请。"我的身体情况不太适合和他们住在一起,因为需要早睡早起,加上神经衰弱,一点声音都会把我吵醒。"最后,她将目光投向了养老院:老人生活规律,饮食清淡,而且还有护工和医疗团队。
虽然病愈后积蓄不多,但东北的物价也是出了名的亲民:2000块,就可以在这座占地一千多平、有果树、有养殖场,还有孔雀和梅花鹿的养老院包吃包住一个月。
养老院里的梅花鹿
规律的作息和三餐让杨杨的身体逐渐恢复,同时,也让她在大城市里高高拎起的心缓缓落地。"北京有梦想,但这里的生活更有性价比,拥有了一个向阳的、独立的房间。"
与老人同住收获大:学习他们的豁达
在养老院的主流客户眼中,38岁的杨杨还是个孩子。"养老院(的入住人)以老年人为主,有八九十岁的,还有个102岁的,他们都喜欢年轻人。"杨杨所在的某养老院院长,今年76岁的张义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初来的杨杨当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除了日常的关心问候,还有长辈对晚辈的各种投食:水果、点心,以及老人亲属带来的特产。这里温暖,却依然留有边界感,老人们对她说,"你看你这么年轻住在养老院,可是我不想问你,你一定有你的原因。"这种分寸感让杨杨得到放松。同时,与老人相处的过程中,杨杨有另外一种收获。
"住我对门的老人有一次凌晨三点半爬起来洗碗,把我吵醒,我倚在门框上问他,'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他说'我睡不着'。他笑了,我也笑了。我知道他很难受,因为他以前是个体育老师,现在却睡不着,而且行动不便。于是我说,'那你以后白天别睡觉,晚上多睡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