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慕尼黑,我们站在一条巨大的裂痕上|记者手记
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于2025年2月14日至16日举行。本届慕安会期间,各方围绕欧洲安全、俄乌冲突、中东和平等全球安全议题进行了讨论,但与会各方仍在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安全议题仍将持续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本届慕安会上,"美欧裂痕""欧洲焦虑"与"中国声音"并行不悖,也令本次会议变得戏剧性十足。这也是深圳卫视直新闻首次从国内派出记者远赴德国慕尼黑现场报道慕安会,而"分裂"是他们在现场感受极为深刻的一点。
以下是直新闻特派记者俞哲旻、陈淼松、乔舟的一线手记。
深圳卫视直新闻特派记者一行在闭幕后的媒体中心内合影留念。
大雪席卷慕尼黑:跨大西洋同盟出现裂痕
在忐忑不安与兴奋激动的复杂情绪交织中,作为深圳卫视直新闻特派记者,我们一行三人在元宵节当天凌晨出发,入夜时分抵达慕尼黑,尽管航程算上中转时间接近18小时,但在时差的作用下仍追回了些许时间,实现"朝发夕至"。
慕尼黑是一座古典与现代共存、理性与激情交织的城市,是举世闻名的宝马汽车公司的故乡,也是德甲"南部之星"拜仁慕尼黑俱乐部的所在地,同时这里还每年举办全球最大的啤酒节--慕尼黑啤酒节。对我们来说,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在现场报道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简称"慕安会"),这是我们团队首次赶赴慕安会现场,也令这次行程充满诸多不确定性。尽管做了许多准备,但我们一直不确定能否成行,并在出发前一天的傍晚才取到领馆下发的签证,之后就是行前动员、收拾行李、赶赴机场,一切都在半天内完成,一切都是如此匆忙。
大雪后的慕尼黑清晨
慕尼黑是忧郁的,2月份的慕尼黑尤甚。虽然春季就在眼前,但冬令时仍然支配着这片土地。寒意笼罩在大地上,白昼只持续10小时左右,而当天空变得阴沉起来时,随着气温的变化,冬雨、冰雹与雪花往往会交替落下,这也令晴天在慕尼黑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融雪时的天空晶莹透亮,阳光总能驱使人们外出,也令这座城市短暂摆脱这份忧郁。
慕尼黑也是寒冷的,这种气候对于来自深圳的我们并不友好。2月份的慕尼黑稍暖一些,平均气温回归零摄氏度左右,长期生活在南海之滨的我们,对这份寒冷掉以轻心了。"冷,实在太冷了!"这是我们抵达慕尼黑的第一感受,而在次日雨夹雪的冲击之下,我们只得临时购入一些保暖用品御寒。当时每个人都想着,如果有下一次,"一定要带几大包暖宝宝过来"。
慕安会开幕首日上午,直新闻特派记者一行接受进入会场周边的安全检查。
与近几届慕安会一样,本届慕安会仍然笼罩在俄乌冲突等全球地区冲突频发的阴霾之下,人们关心的问题有很多,其中以俄乌"和平计划"与"欧洲安全"为最突出议题,而与往届有所不同的是,对于欧洲人而言,会议传递出的寒意从未如此彻骨。
这份寒意比慕尼黑的大雪天更甚,但美国并未如欧洲人所期待那样"雪中送炭",反倒是"落井下石"。早在会议开始之前,美方关于俄乌"和平计划"的调门就起得很高,结果却是一地鸡毛。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计划中,欧洲和乌克兰被明显排除在谈判桌外,这令乌克兰以及整个欧洲都感到惊愕和疑惧。欧洲人的这种错愕感,还伴随着越发明显的"欧洲焦虑",我们在身处慕尼黑的几天时间里,便从欧洲人的话语中频繁感受到这种复杂的情绪。
"我们都希望在俄乌谈判的过程中,乌克兰必须'坐在谈判桌上',这是首要的事情,同时,欧洲也必须有代表参与其中,因为这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安全。"德国驻英大使米格尔向直新闻记者强调,"我们需要确保自身安全,确保我们在建设一个强大、独立且有自主权的欧洲,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德国驻英大使米格尔在慕安会主会场外接受直新闻采访。
加剧这份寒意的,还来自参会的美国代表团。慕安会正式开幕当天(13日)上午,慕尼黑的气温骤降,前一天的雨夹冰雹转变为大雪,而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慕安会上的一席话,更令欧洲人感到雪上加霜。
欧洲人原本期待万斯在演讲中谈及美国对俄乌冲突、中国、俄罗斯以及美欧安全分歧等关键议题的看法,但他选择全部避而不谈,转而发起了一场"对欧洲意识形态的攻击",称欧洲最大的威胁来自自身内部,指责欧洲背离了其基本价值观。这几乎等同于向世界宣告,美欧跨大西洋同盟在更深层的地方出现了一道"难以修补的裂痕"。
根据主办方规定,持黄色媒体通行证的我们,如有希望现场摄制的活动,可以提前半小时到达媒体集合区域进行报名,以"先到先得、限量入场"为原则,申请到资格的记者们会在安保人员护送下"团进团出",并且不允许在会场内自由走动,在会议期间就有记者因擅自违反规定受到主办方严厉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