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块象征着燃油时代性能图腾的金属板,却在小米SU7 Ultra量产车在上市前刷新了圈速纪录后,被迫撤下。同时,SU7 Ultra开启预售后三天锁单破万,截至4月累计交付已突破4000台,反观保时捷中国一季度销量同比暴跌42%,主力车型卡宴、帕美销量断崖式下滑至不足3000台。
相对于刷圈速榜单的更替,这场新旧势力的对决更折射出科技公司今天重构商业规则另一层逻辑:用极端产品铸造品牌图腾,再通过供应链与生态能力实现技术平权。
科技公司的造神运动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炫技,当我们将极端产品与消费级产品横向对比,会发现其差异本质上是"技术密度"的碾压。
但真正的商业魔法发生在技术平权时刻,极端产品往往是对前沿技术和供应链的高度压榨而来,但这些恰恰为消费级市场创造了产品领先的优势。
首先是技术下放:在Su7 Ultra55万的售价和高达1548Ps的马力面前,Su7标准版21万的售价和299Ps的马力就显得尤为亲民。
与之类似,影石可以在保留防抖、8K分辨率、AI算法、全景拼接等核心技术的前提下,舍弃部分极端配置从而使成本大幅降低到消费级市场。
其次则是国内拥有完善的供应链去支持这些技术进入消费级市场:在影石的供应商名单中,能率科技服务于华为小米、立讯是果链成员、东莞新能源还为大疆供货。
在这批全球最顶级消费电子品牌的供应商加持下,下游厂商的新技术和想法,都能够以最快速度和相对传统摄影设备或是手机更低的价格,搭载于产品上。
当技术普惠到足够低的门槛时,产品本身就会成为传播媒介--保时捷车主或许不会主动炫耀百公里加速,但SU7 Ultra用户必然热衷于分享"1.98秒破百"的仪表盘截图,同理影石用户总忍不住展示AI自动剪辑的滑雪跟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