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自曝“匕首”苛刻使用条件,空射弹道导弹,解放军技高一筹(2)

2025-01-23 10:20  搜狐

尽管苏-34在前线战术战斗轰炸机的角色定位中表现卓越,但在高超声速导弹发射这一专项任务上,其性能就显得稍显逊色。相比之下,米格-31K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在高空拦截带核弹的美军轰炸机,其3马赫的最高速度和2.4万米的最大升限使其成为了"匕首"导弹理想的发射平台。

俄媒对苏-34挂载"匕首"导弹的报道,可能是基于对该型战斗机能力的误解或是一种战术上的宣传。但从技术角度来看,苏-34并不是"匕首"导弹的最佳搭档。这种性能上的不匹配,不仅限制了"匕首"导弹在实战中的应用,也反映出俄罗斯在高超声速武器系统发展上的局限性。

"匕首"导弹虽然被冠以高超声速弹道导弹的名号,但其实际性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种导弹在发射后需要依赖载机提供的初速,这一点从其需要米格-31K这样的高性能截击机作为发射平台就可以看出。与此同时,"匕首"导弹的外形设计虽然经过优化,以适应挂载和发射的需求,但其内部技术是否达到了高超声速飞行的要求,仍存疑问。

从俄媒的报道来看,即便是在米格-31K这样的理想条件下,"匕首"导弹在巡航段也只能达到6马赫的速度,而末段突防速度可以达到10马赫以上。这样的性能虽然不俗,但与理论上的高超声速弹道导弹标准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现代防空系统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导弹速度的任何一点下降都可能大幅增加被拦截的风险。

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对"匕首"导弹的使用,显然是在特定战术需求下的折中选择。尽管如此,该导弹在实战中仍展现出一定的威力,这从其对防空系统的压制效果可以看出。然而,其对载机性能的依赖,以及在速度和机动性上的局限,却限制了其在更广泛战术场景下的应用。

转向中国空军的空射弹道导弹技术,解放军的KD-21导弹展现了与"匕首"导弹截然不同的性能特点。根据外界的观察和分析,KD-21在设计上就体现出了对高超声速飞行的深刻理解和技术实现。

KD-21导弹不需要载机提供多大的速度就能在巡航段实现高超声速,这一点从轰-6K/N可以挂载该导弹并形成战斗力的情况中可以看出。KD-21的这种能力,显著优于需要米格-31K提供高速助推的"匕首"导弹。在战术应用上,这意味着KD-21可以从更低的风险环境中发射,同时对载机的要求也更低,大大增加了其使用的灵活性。

除了速度上的优势,KD-21导弹还能在末段进行复杂的机动来变更弹道,这大大增加了拦截的难度。相比之下,"匕首"导弹虽然在末段也有一定的突防速度,但其机动性可能不如KD-21。这种末段机动能力的差异,使得KD-21在突破敌方防御系统时具有更强的优势。

在射程和速度上,KD-21也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数据。虽然官方未公布确切的性能参数,但根据外媒的猜测,KD-21的射程可能在900到1000公里,甚至更远,而其巡航速度在4到6马赫之间,突防速度则可达到8到10马赫。这样的性能,无疑使得KD-21成为现代战争中的一大利器。

解放军的空射弹道导弹技术不仅在性能上具有优势,其战术多样性也同样值得关注。KD-21导弹可以由轰-6K/N轰炸机挂载,形成强大的反舰和对地攻击能力。轰-6K/N的这种能力,加上KD-21导弹本身的长射程和高速特性,使得中国空军能够在远离潜在威胁的区域对敌实施有效打击。

除了传统的轰-6K/N平台,KD-21导弹未来可能还会被其他型号的飞机挂载,包括歼-16或歼-15等战斗机。这将进一步扩展KD-21的使用范围,使其能够在更加复杂的战术环境中发挥作用。此外,网络上流传的照片显示,类似KD-21的导弹与彩虹-9察打一体无人机摆在一起,这暗示了KD-21或许还有更小尺寸的版本,可用于无人机平台,从而实现更加隐蔽和灵活的打击手段。

无论是从战略威慑还是战术应用的角度来看,KD-21导弹的出现都为中国空军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它不仅增强了中国军队的远程打击能力,也为未来可能的军事冲突提供了新的战术思路。在未来战争中,这种空射高超声速导弹将成为中国军队重要的战略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