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事件”水落石出!一文带你看懂背后的真实逻辑

2024-11-07 10:05  头条

11月3日,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发布情况通报称,据调查了解,在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预选赛中,该校教师王某某对指导的学生(即姜萍)提供帮助,违反了预选赛关于"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同日,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组委会发布情况说明称,在本届竞赛中,根据决赛阅卷结果,王某某和姜萍二人未获奖。

至此,这场名为"姜萍事件"的闹剧在持续了近5个月后终于真相大白,处于这场舆论漩涡中心的中专学生姜萍作为被媒体和大众创造的"神",在一片口诛笔伐声中终于还是跌下了"神坛",回看这场典型的"造神运动",有多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姜萍成"神"的本质是什么?是大众对社会不公平竞争现象加剧的控诉,也是无数普通人对在这个普遍内卷的社会中出人头地的渴望。人们需要一个载体,一个象征或者是一个寄托,去存放他们日思夜想却难以实现的梦。于是,媒体和大众开始对姜萍本人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过度美化和夸大,凭姜萍一次数学竞赛的成绩就将其塑造成几乎只有在小说中才会出现的"草根天才",狂欢于看到了小说照进现实的一幕。

那么"姜萍事件"的原因何在?用丹尼尔·布尔斯廷的话说,是当今社会中的人们过多期望导致的结果。美国社会学家、普利策奖得主丹尼尔·布尔斯廷在他的《幻象》一书中指出:""我们饱受过度期望的折磨,对世界的期望太多,我们期望一切。"这些年来,在我们的视野中,丁真、王冰冰、谷爱凌以及李佳琦等曾经的"神"来过又离开,仿佛进入了一个"神"来"神"往的循环。

而把视线放到姜萍身上,我们会发现,她正是承载了大众对低学历普通人群中出现天才之辈的期望。我们不断放大这些过度的期望,进而催生出对幻觉的需求,并用这些幻觉欺骗自己,于是围绕着她的"造神运动"在媒体的大肆渲染下,在大众的疯狂幻想中,进行得如火如荼。"天才少女"、"寒门贵子"等标签不断为她加冕,媒体带有导向性的报道为她镀上金光。

媒体在塑造公共话语和塑造社会价值观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避免此类"造神运动"的再次发生,媒体需要平衡多方视角与多元声音,避免单一叙事框架下的"神化"或"妖魔化"。引领正面价值导向,避免单纯追求轰动效应,致力于构建更加负责任、有深度且有益于社会发展和民众福祉的新闻生态环境。

"姜萍事件"为我们揭开了一个极具骨感的舆论场乱象的一角:在参与"造神运动"的过程中,真相往往没那么重要,无论多么荒谬,大众讨论的不是常识与真相,而是立场。"姜萍事件"水落石出,而"造神运动"的水依然很深,在复杂多变的舆论风向中,我们要时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以真相和是非为导向,避免被情绪和立场带偏以致在无形中为"造神运动"做了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