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两个六月热死牛” 今夏有啥征兆?

2025-05-16 14:29  头条

明天,5 月 5 日 13 时 56 分,我们将迎来立夏节气,这是夏季的开篇之章。此时太阳黄经达 45°,阳光愈发炽热,万物在蓬勃生长的路上快马加鞭。今年的立夏,有些特别,农历上出现了两个六月,这也让大家对夏季的炎热程度多了几分猜测。民间流传着 "两六月热不热,就看立夏" 的说法,那今年夏天究竟会怎样?让我们从科学与传统智慧的角度,一探究竟。

从气象学原理来看,立夏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热量收支失衡,气温随之攀升。同时,夏季风逐渐增强,将海洋上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输送到陆地,为降雨提供了水汽条件。而今年立夏的具体时间和天气状况,对后续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在传统农谚里,有诸多关于立夏与夏季炎热程度关联的表述。"立夏热似伏,六月晒死牛",意思是如果立夏时节就酷热难耐,如同三伏天一般,那么到了农历六月,气温会高得惊人,连牛都可能被晒得受不了。这背后有一定科学逻辑,立夏时若气温异常高,表明大气环流形势有利于热量在后续时段持续积累。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吸收的热量多,向大气释放的热量也相应增加,使得整个夏季的基础温度偏高。而且,立夏的高温往往暗示着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它控制下的区域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少云,太阳辐射毫无遮拦地抵达地面,进一步加剧炎热。

"立夏不见雨,伏热提前至" 也是常见农谚。立夏时降水稀少,意味着大气中水汽含量不足,难以形成有效降雨来缓解炎热。干燥的空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地面升温迅速。并且,少雨的天气使得土壤水分蒸发快,植被蒸腾作用减弱,无法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导致热量在地表大量积聚。到了三伏天,这种热量累积效应会更加明显,酷热提前到来,且程度可能更甚。

今年立夏在农历四月初八,从农谚 "早立夏不脱衣,晚立夏热死牛" 来看,立夏在农历四月属于晚立夏,预示着夏季高温可能集中在盛夏,天气会异常炎热。从科学角度分析,晚立夏时,前期太阳辐射积累的热量在立夏后集中释放,加上此时太阳直射点位置更靠北,白昼时间较长,地面接收热量更多,气温上升幅度大。同时,大气环流在此时可能发生调整,副热带高压北抬速度加快,控制范围扩大,将更多热量带到我国中东部地区,致使夏季高温天气增多。

除了农谚,现代气象研究也为我们预测夏季炎热程度提供了依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和分析显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这使得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今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已形成弱厄尔尼诺事件,研究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大气环流会发生显著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在我国,厄尔尼诺常使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强度偏强,这会使南方地区更容易出现高温天气,且高温持续时间可能更长。

从大气环流形势来看,若立夏后,西风带位置稳定,冷空气活动较弱,暖湿气流能够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就为高温天气的持续创造了有利条件。暖湿气流带来的水汽在一定程度上虽能增加空气湿度,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动力条件促使其上升形成降雨,就会造成闷热的天气状况。

闰六月来"加时",夏天真要热到哭?

今年农历乙巳蛇年"闰六月",全年长达384天,这也是近10年来首次出现"双六月"。

为什么闰六月?:农历为匹配太阳运行,每2-3年需加一个月"找齐"节气。今年大暑(7月22日)卡在农历六月二十八,若不闰月,下个节气立秋就得"挤"进七月,导致农历与节气彻底"错乱"。

多一个月会更热?:从时间看,闰六月可能让三伏天"超长待机"。但气象专家提醒:"夏季是否酷热,关键看副热带高压和台风动向,闰月只是历法调整,不直接'加热'。"

对于今年夏天的炎热程度,虽然不能仅凭立夏一天的情况就下绝对定论,但综合农谚经验与现代气象研究,我们有理由对高温天气做好充分准备。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提前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合理调整作息和饮食;还是在农业生产上,根据可能出现的高温干旱情况,提前制定灌溉、遮阳等应对方案,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总之,面对夏季的到来,我们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炎热天气,确保生活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