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默杀》:猎奇话题一锅乱炖,过度重口味的悬疑片令人失望(2)

2024-07-15 16:35  齐鲁壹点

蔡明饰演的房东徐妈是普通看客的代表,她嘴碎又斤斤计较,事不关己又爱看热闹,喜剧演员蔡明完全能演好这个市侩中年妇女的形象,但徐妈的人物设置在整个语境中略显尴尬,起到消极作用。导演安排徐妈先出现在林在福的副驾驶座位上,她为缓解尴尬打开广播听到"林在福是通缉犯"的消息,气氛变得更加尴尬;之后安排她坐在李涵的副驾驶座位上,当时李涵正处于寻女心切几近丧心病狂的状态,徐妈却说要是小彤被杀后埋在楼顶,"我这儿岂不是成了凶宅"。

当观众沉浸在林在福杀害女学生的血腥和罪恶或李涵极端的丧女之痛时,作为逗笑功能出现的徐妈变得十分不合时宜。导演苦心孤诣制造出罪恶堆砌的奇观,让电影处处弥漫着沉痛、压抑和悲哀,却又安排一个徐妈试图从轻松、幽默的反方向去做中和,反而显得割裂和莫名其妙。

3

奇观堆砌削弱严肃命题

电影中直视血腥场景的镜头有很多,李涵被丈夫家暴时脸上青紫一片,惠君被玫瑰花环扎到血流满面,又从房顶摔落,林在福深夜雨林复仇,铁锤砸向头颅,这些镜头为电影堆叠出暴力奇观,让血腥的符号刺激观众的情绪,制造重口味的爽点,这样一来,人们对严肃命题的感知将被削弱,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部分也被消解。

电影《默杀》剧照

影片的最大"爽点"被放在林在福为女儿报仇雪恨的快感上,当坚硬的铁锤砸向少女头颅,礼堂上悬挂起薄膜紧裹的霸凌者尸体,仿佛从前惠君受到的伤痛都在那一刻得到消解,然而,把施虐者变成受虐者,对其进行更大尺度的虐杀,成年男性依仗绝对力量残暴地杀害未成年女性,其恶劣程度相比于校园霸凌同样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者,先是女性被霸凌,接着女性被复仇,再有女性被家暴、被性侵、被偷拍等,所有伤害的矛头都指向女性,也让整部影片隐隐约约透露出女性原罪和厌女的意味。电影中女性一直是弱势的一方和被凝视的一方,尽管她们有所反抗,但迎接她们的,只有更大的伤害。一味展现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受到的伤害,不如将目光聚焦于女性如何避免被伤害,甚至探讨女性如何在伤害当中恢复过来,如此,才能让关注欺凌现象的电影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再只是将伤口撕破以供人观看。

4

"伪现实题材"可以休矣

《默杀》的创作特点,体现了一段时间以来部分被称为爆款的国产犯罪题材悬疑片的创作套路:即对所谓"社会话题"无节制地运用、故事背景放在海外以及表现形式上突破尺度的重口味。这类电影多取材于所谓的"社会话题",以悬疑题材为外衣,但在创作上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毫不相干,是彻头彻尾的"伪现实题材"影片。

这类"伪现实题材"影片,包括之前陈思诚创作的《唐人街探案》的早期系列,陈思诚监制、柯汶利执导的《误杀》系列,2023年暑期陈思诚监制的"大爆款"《消失的她》,2023年上映的《拯救悬疑人》《涉过愤怒的海》。这些影片多是故事背景在异国的反杀类悬疑片,比如《拯救悬疑人》中,惠英红饰演的母亲绑架律师的女儿,手刃杀人犯,完成她疯狂的母爱;张小斐饰演的女律师为了救女儿,不惜犯罪、放弃职业;汤镇业饰演的检察官父亲为了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拯救嫌疑人》虽然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国外,但极致的人设,还是让人略感不适。比如在《涉过愤怒的海》中,"狠父"面对女儿遇害的尸体悲痛万分、欲发狠复仇,"狼母"纵容爱子、怒目而视奋力反击,"恶童"一脸无辜与麻木,只想寻求母亲庇护。影片的预告里,两位著名演员饰演的"狠父"和"狼母"声嘶力竭地争吵、推搡、拉扯。从预告和海报可以看出影片色调灰暗,尺度较大,口味很重。这些重口味的表达,与《默杀》的背景设置、极致人设都似曾相识。

《涉过愤怒的海》剧照

广义上的现实题材是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当前的生活出发,延伸到现代和近代进行创作的题材分类。也就是说,现实题材不仅是个时间概念,也是个创作方法的概念,没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当下为背景的创作也是伪现实题材。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则是追求细节真实、本质真实,揭示社会发展趋势,而不是通过大尺度、重口味无限制地夸大戏剧性。给人以"焦灼感"重口味的所谓"伪现实题材"电影,以过度重口味的形式表现"病态关系",显示了创作者创造能力的匮乏。当下,这种借助海外IP、制造"疯狂"重口味影片的创作令人失望,不应当被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