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默杀》:猎奇话题一锅乱炖,过度重口味的悬疑片令人失望

2024-07-15 16:35  齐鲁壹点

《默杀》以"虐杀"为噱头,过度重口味的悬疑片令人失望

继《误杀》之后,导演柯汶利拍摄的犯罪题材悬疑片《默杀》成为暑期档所谓的爆款,上映第二周票房过7亿元,成为这个暑期档迄今为止票房最高的影片。不过,该片以"虐杀"为噱头和所谓的看点,借校园霸凌现象将家暴、偷拍、虐童等诸多话题一锅炖,过度重口味的剧情让人不适,这不应成为国产悬疑片的发展方向。

1

猎奇话题一锅乱炖

电影《默杀》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东南亚某地。初中女生惠君(徐娇饰)长期遭校园霸凌后从高处坠亡,暴行非但没有停止,甚至祸延到闺蜜陈语彤(王圣迪饰)身上。然而,霸凌者也接连殒命于重锤之下。在连环杀人案的背后,难脱嫌疑的众人逐一浮出水面:小彤的母亲李涵(张钧甯饰)目睹女儿被胶水封嘴却闭口不言,校工林在福看似知晓内情却冷漠疏离,暗中窥探的神秘男吴望(黄明昊饰)看似身陷险境却面露笑容……

电影的主题涉猎广泛,但浅尝辄止。从校园霸凌开始讲起,通过中学生陈语彤这条线牵涉出家暴、性侵、虐童等话题,又涉及DV偷拍、学校管理不作为、以暴制暴等社会问题,似乎将故事发生地安排在潮湿、脏乱的东南亚小岛,镜头对准社会角落的诸多阴暗面就能讲出深刻的故事。实际上,电影只是将猎奇要素重重交叠,对每一个要素的探讨都浮于表面,没有聚焦具体问题,反而塑造出"全员恶人",以便产生"深度"和"有料"的幻象。

《默杀》就像一块磁铁,吸附各类犯罪和社会议题,铺陈议题远比深度分析更轻松省力,而元素繁多注定让电影的主题变得漫漶而无聚焦。电影的线索不多,哑女陈语彤遭受四个女孩的校园霸凌,之后她们被杀害,引出杀人者与杀人动机。如果将电影主题判定为"校园暴力",那么它对校园暴力的认知是浅薄的,没有展现未成年人犯罪动机上的"无端的恶",甚至连霸凌的手段也略显浮夸和老套。霸凌本身更像是一个激发矛盾、为林在福提供杀人动机的工具,点到为止,好留出空间加入其他话题。

电影《默杀》剧照

从片名来分析,电影的"默杀"主题是立得住的,但为主题寻找的出口充满讨巧意味。"默杀"即沉默的人布下杀局,陈语彤幕后操纵杀害了四名霸凌者,另一层含义正如导演柯汶利所言,集体的沉默是会杀人的。陈语彤被家暴时,师生、校工等共同构成的"校园沉默",李涵被家暴时,房东、邻居等共同构成的"社会沉默",两个沉默场域间接造成了陈语彤、李涵、惠君、林在福成为受害者。

但是,当把"沉默的罪恶"阐述出来后,电影不是将矛头向上对准"沉默"本身,面向两个沉默场域试图寻找解决结构性问题的出口,而是向下让底层人物拿起凶器以暴制暴。当导演不愿意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路径,又想让电影赢得市场时,将爽点寄托在片中人物相互杀害的暴力瞬间,观众的情绪好像得到了宣泄,但影片最终给人的却是一种空洞的虚无感。

2

轻浮的滤镜莫名其妙

电影里,几处恶趣味的隐喻和不合时宜的逗笑,与整体沉痛、暗黑的氛围产生割裂,平添了几分轻浮。李涵刻意强调的"我老公种的金橘",实指她的丈夫被女儿正当防卫捅杀后,在楼顶花圃上埋葬的尸体腐烂成肥而栽种起的金橘。再有,徐妈在林在福的车里感念方教授布道的恩惠时,林在福说"人可以像石头一样坚强,但真理就像一把榔头,可以砸碎顽石",这样有哲理的话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变成了林在福用锤子砸向女孩们脑袋的可怖景象的隐喻。

这类廉价的比喻被观众心领神会后,原有的沉重、血腥与人性的恶被消解,反而产生心照不宣的自得之感。在表现千钧的苦痛与惊骇的罪恶的间隙里,电影仍然不忘添上一笔逗笑元素。为事不关己的人提供点津津有味的谈资,这让电影探讨的诸多沉重话题蒙上一层轻浮的滤镜,不关乎对"远方的人们"的悲悯,只关乎耍宝和讨好,制造利于传播的所谓话题。

电影《默杀》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