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还总听人念叨"养儿子是建设银行",为了彩礼、婚房把家底掏空的例子比比皆是。可最近四川网友"佳酿醉流年"点破的现象,让不少人直呼"风向真的变了"--如今养儿子的家庭,腰杆子反倒硬气起来了,遇到不合理的要求,干脆利落说"不"的底气,和以前判若两人。
这份硬气,最先体现在对天价彩礼的态度上。成都郊区的张叔最近就拒了一门亲事:儿子和女方处了一年多,谈婚论嫁时女方开口要38万彩礼,还得加名字换新车。换在十年前,张叔说不定早就东拼西凑去借钱了,但这次他直接回了句"这婚咱不结了"。他的理由很实在:"一辈子攒的钱是给儿子过日子的,不是买个'祖宗'回来供着。刚结婚就背上几十万债,小两口天天吵架,我们老两口也安生不了。" 这种态度并非个例,现在四川不少养儿子的家庭都想通了,与其砸锅卖铁凑彩礼,不如让儿子找个三观契合的伴侣,单着也比结个"负债婚"强。
硬气的背后,是家长和年轻人共同的清醒。以前养儿子的家庭总被"传宗接代"的老观念绑架,觉得"儿子必须成家才算完成任务",哪怕后半辈子还债也认。现在家长们算明白了账:养孩子从小学到大学本就花销不小,再备上房子车子,钱包早已见底,实在扛不住天价彩礼的加码。更关键的是年轻人想法变了,不再把结婚当"人生必修课",更看重生活品质和感情契合度,觉得"靠钱买的感情根本不牢靠"。就像青岛那个小伙子,房和车都备齐了,只因女方非要36万8的彩礼不松口,两年感情说断就断,这种事放在以前不敢想,现在却成了常态。
这股硬气还悄悄改变了婚恋市场的规则。以前都是女方提要求,男方只能被动满足,如今男方家庭"躺平"不卷了,反而把球踢给了女方。那些抱着"女儿是宝,必须高价彩礼"想法的家庭突然发现,要求太高,男方转身就走,连还价的机会都不给。就像菜市场买菜,自家摊位的"白菜"卖得比肉还贵,买家自然会去隔壁摊。这种转变其实是给婚姻"减负"--彩礼本是图吉利的心意,现在终于慢慢回归本质,不再是感情的"绊脚石"。
有人说这是养儿子家庭的"逆袭",但说到底,这种硬气不是瞎逞能,而是大家终于从"砸锅卖铁娶媳妇"的执念里跳了出来。婚姻本是两个人搭伙过日子,是1+1>2的合作,不是明码标价的收购。
现在四川养儿子的家庭腰杆硬了,本质是婚恋观回归理性的信号。大家觉得,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比"风光结婚、憋屈过日子"强多了?如果是你,会为了结婚接受天价彩礼,还是像这些家庭一样选择硬气拒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