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需要更好地理解中国!"这句话出自一位打了18年交道的美国"中国通"之口,分量十足。最近,美国前外交官、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总裁方大为在香港大学一场演讲中直言不讳:美国当前对华政策已彻底失败,根源竟是十年前一个"完全错误"的假设--硬把中国从伙伴逼成了敌人!

一、美国对华政策为何越走越偏?
方大为的履历可不简单:他服务过四届美国政府,从老布什到奥巴马时代,深度参与中美事务。在他看来,美国近年对华政策的失败,像极了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剧"。
1. 战略误判:从伙伴到敌人的荒谬转向
"从伙伴到敌人,这个转变太激进!"方大为指出,美国政界十年前开始悄悄调整对华定位,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中国既是竞争者,更是美国"不可或缺的伙伴"。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导致美国沉迷于技术封锁、贸易制裁,反而伤及自身。
例子很现实: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业狂砸"铁栅",结果呢?中国半导体专利量冲上全球第一,而美国企业却因供应链混乱损失惨重。美前财长保尔森早就警告:对华加征关税,不过是让美国消费者为涨价买单!
2. 政治算计:甩锅中国成了万金油
方大为点破一个尴尬真相:美国政客们发现,炒作"中国威胁"比解决国内矛盾简单多了!俄亥俄毒列车事故、拜登"文件门"等丑闻频发时,政客们立马抛出"间谍气球"转移视线。这种操作短期有效,长期却让政策脱离现实。
更讽刺的是,反华情绪甚至成了竞选工具。方大为透露,一些议员直接打着"追究中国责任"的旗号募捐,口号竟是"捐钱给我,我去对付中国!"
二、美国正为错误政策付出沉重代价
1. 经济反噬:贸易战打成"七伤拳"
2018年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税时,号称要重振美国制造。结果如何?中美贸易额反倒创下7600亿美元历史新高,美国农民却丢了240亿美元的大豆市场。彼得森经济研究所报告显示,若全面"脱钩",美国GDP可能损失1.6万亿美元!
康奈尔大学学者白洁曦一针见血:"我们为拖慢中国脚步做的努力,反而拖慢了自己。"
2. 盟友离心:霸权套路越来越没人买账
美国想拉盟友围堵中国,却遭暗戳戳抵制。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强调"欧洲不做美国追随者",沙特甚至不顾美国反对,在中国斡旋下与伊朗和解。欧亚集团总裁伊恩·布雷默承认:"几乎没有盟友真心支持美国对华冷战。"
三、破解困局,关键在哪?
方大为提出两条破局思路:
1. 回归务实:对华政策得为美国民众利益服务
"改善中美关系不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美国自己!"他呼吁政策制定者少些意识形态炒作,多算算经济账。比如在气候治理、公共卫生等领域,中美合作能直接惠及美国社区。
2. 重启交流:阻止"知华派"在美国绝迹
老一代美国中国问题专家曾因政治氛围受压,方大为担心历史重演。他举例说,基辛格最初对中国也无知,但通过直接接触成为"中国通"。如今美国学界却弥漫恐惧,专家不敢挑战政治正确。
四、未来走向:对抗还是合作?
尽管美国政界仍充斥对抗论调,但现实正在打脸。2025年初特朗普就职前,中美高层互动频繁,国家副主席韩正赴美出席典礼,释放积极信号。而中国持续扩大开放、推动"一带一路",已成为130多国的最大贸易伙伴。
方大为断言,无论谁当总统,中美在台湾、南海等问题上的分歧难以调和。但关键在于--美国若继续把中国当敌人,只会让自己孤立于多极世界;而承认中国是"必要的伙伴",才能找到共赢出路。
方大为的警告值得深思:当美国沉迷于"霸权保卫战"时,中国正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斡旋国际热点展现大国担当。或许正如这位老外交官所言--理解中国,不是妥协,而是美国最明智的自我救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