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在中国南部海域,成片的传统风电机群间,一座"巨无霸"双头风电机组拔群而出,在伶仃洋畔瞬间成为视觉焦点。
这便是"明阳天成号"(OceanX)双转子海上风力发电机。凭借突破性的工程技术,以两台海上风机、16.6兆瓦总容量的配置,它是当前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
其风能捕获量在全球已投运的同类机组中更是独占鳌头。扫风面积超5.2万平方米,相当于7个标准化足球场。
去年7月,"明阳天成号"完成吊装后,前往广东阳江明阳青洲四海上风场项目,开展海上固定与调试等后续工作。据测算,正式投运后,该风机平均每年可发电约5400万度,能满足3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日常用电。
惊叹之余,美媒彭博社29日指出,"这座风机同时也是中国绿色科技企业雄心的生动象征: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的行业巨头受困于政治经济难题之际,中国正持续巩固其在又一清洁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
2024年7月3日,"明阳天成号"在中船黄埔文冲船厂正式完成吊装安装。明阳智能官网
报道提到,为了应对国内新能源上网电价补贴取消后的市场调整、近海优质资源稀缺等挑战,中国风机制造商近5年来转向规模化发展,通过研发更大规模项目与巨型涡轮机,为中国沿海城市提供清洁能源,也推动风电价格大幅下降。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数据,"中国海上风电的平均成本,现在不到全球第二大海上风电市场英国的一半"。
然而,要复制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难度远比中国已占据主导地位的太阳能电池板、电池、电动汽车等其他新能源领域大得多。
美媒分析称,核心障碍在于这些风机的"巨型化"特性,"中国的海上风电机组高度甚至可能超过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其组装工作更接近于一项大型基建工程,而非传统制造业的规模,而且很多工作还需要在靠近最终安装地点的区域完成。"
在东方明阳新能源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工作人员将明阳集团首支全球最大风轮叶片运出车间。海南日报
这种规模与效率,在西方国家的项目中是难以想象的。
Trivium China的能源分析师科西莫·里斯(Cosimo Ries)还指出,中国(风机)制造商将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因为他们在成本上拥有根本性的巨大优势,同时当前许多西方企业正面临重重困境。这使得他们很难像中国企业那样扩大产能、加大投资。"
全球能源监测机构的驻华盛顿研究员Yujia Han进一步表示,"中国海上风电项目储备量始终保持强劲势头,这得益于其在融资、供应链整合、政策支持及技术改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中国拥有庞大且多元的市场'试验场',能为国内企业提供积累技术、推动创新的平台,而这些正是构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她补充道。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欧美海上风电正整体遇冷。即便是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孕育出海上风电产业的欧洲腹地,如今也因政府支持不足、成本持续上涨等挑战,其海上风电项目逐渐失宠。
就在8月初,德国的零补贴海上风电拍卖以"零投标"尴尬收场。德国海上风电集团(BWO)声明称,联邦网络局(BNetzA)没有收到任何对北海两个地区的投标。德国能源与水工业协会(BDEW)直言,"这是德国海上风电拍卖史上的首次失败"。
"开历史倒车"的美国,做法则更极端。特朗普一上任就对风能"宣战",荒唐宣称风机"杀害鸟类",不仅直接叫停海上风电项目的新审批,更迫使一个已接近完工的项目停工,导致该项目的丹麦开发商Orsted A/S股价大幅暴跌。
在地球的另一端,彭博社指出,香港以西250公里的渔港城市阳江,明阳智能的一座工厂正直观展现着西方难以企及的"巨型化"生产规模。
8月初的一个清晨,数十名工人走过一个弧形平台,这个平台将被组装成风力涡轮机叶片,"看起来像一块长达100多米的巨型冲浪板"。
"我们是首批在此布局的大型企业之一。" 明阳阳江基地的总经理麻利民告诉彭博社,"自那以后,已有30多家风电行业的上下游供应商纷纷入驻。"
麻利民透露,目前该工厂约15%的产能供应意大利等海外市场,到今年年底这一比例有望翻倍。
据报道,阳江基地生产的风机主要供应广东沿海的大型风电场。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电力消费最集中的省份之一,广东计划到2025年底累计投产海上风电装机约18吉瓦,"这一规模超过除中国外任何一个国家迄今建成的海上风电总装机量"。
不过,这些中国制造的巨型风机在海外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报道称,目前,欧洲仅有意大利南部的塔兰托(Taranto)海上风电场采用了中国风机。
就在最近,欧盟又打着所谓"对华去风险"的旗号,暗中施压德企"毁约",放弃与明阳智能的涡轮机订单。欧盟中国商会已发布声明,对此坚决反对。
明阳智能向美媒证实,其公司已退出上述德国项目,但表示仍致力于欧洲市场,正探索包括本地化生产在内的合作机遇。
明阳智能总裁、首席技术官张启应在公司中山总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的情况与以前大不相同了。"他接着说,"我们已经与许多西方开发商进行了洽谈,因为我们拥有更具创新性的产品和技术。"
在张启应看来,打破海外市场壁垒的关键,在于让欧洲各国政府与工程企业相信,"未来25至30年,中国企业会持续提供优质运维服务,也会通过组建本地团队等方式(深度融入当地)。"
同时他也强调,欧洲市场同样需要改变对中国制造商的固有认知,以开放姿态接纳更具创新性的新产品。
"我确信这一天终将到来--它会带来更清洁、更廉价的海上风电,"张启应说,"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打破现存的各种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