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废刘贺立刘病已,是因为卫氏的情分吗?其实他别无选择
《--【·前言·】--》
昭帝崩,帝位空。群臣尚未站稳,昌邑王刘贺就被送进未央宫。登基不到一月,霍光亲手将他拉下龙椅。
一个名叫刘病已的年轻人,从监禁中被接入皇城。他是卫太子的孙子,曾被灭门。如今,坐上最高的位置。
刘贺上台,霍光拔剑
昭帝死时,没有留下一个儿子。宫廷空了,皇位空了,满朝文武脸上不动声色,心底却早已开始翻滚。谁来继承大统?谁来做这个"天子"?霍光站在最高的位置,所有人都等他点头。
他不是皇族。没有皇位继承权。他只是辅政大臣,一个权臣,一个在昭帝信任下执掌朝纲的人。可这一刻,他像个皇帝。
他手上有兵,有诏,有玺,有人。他不登基,却能让别人登基。天下人都清楚,谁得霍光之意,谁能坐上那个位子。
目光转向皇族,昌邑王刘贺,跃然纸上。他是汉武帝的孙子,血统干净,正宗纯粹。虽无功绩,也无过。是个"太平王爷",性情宽和,姿容尚佳,年纪不过二十多。最重要的是,离得近,动得快。
霍光派人前往昌邑,宣旨入京。刘贺不曾多问,亦未抗拒。随着使者队伍、仪仗军士、车马辎重,一道进京,直入长安。封国旧臣随行者众,车马人等,浩浩荡荡。
登基那天,雨下得细,钟鼓却响得急。未央宫内,仪仗排列,百官朝拜。刘贺身穿帝袍,头戴冕旒,步上丹阶。没有掌声,没有百姓围观,一切封闭进行。史书上只写一句:"迎立昌邑王即皇帝位。"
霍光站在阶下,行礼、退后,然后默然。他知道,这个年轻人能坐上这个位子,只因为自己点头。他也知道,如果哪天自己收回这个点头,年轻人也会像来时那样被送回。
可他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从登基第一日开始,朝堂内外就开始震动。刘贺带来数十名昌邑旧臣,不按朝规安排官职,自行更换中书、御史、郎中、侍从。早朝不到,政令无序。起居失度,宴饮连日,夜不归寝。
霍光多次递纸劝谏,无回音。三日改制,五日废礼,十日内换官数十人。宫中流言四起,司隶校尉多次上疏,称"帝好酒淫乐,不恤朝章"。朝臣私议,霍光沉默。他在等一次彻底的错误。
等到了。
27日后,霍光决定动手。大将军府连夜密会三公九卿,调阅禁军文书,交给大司马李光执行。御史台起草弹劾文书,列出"荒淫无道""更易百官""不守祖制"等九条罪状。
次日,霍光率兵入宫。未央宫外,甲士布列,宫门紧闭。宫人惊慌,不知所措。昌邑旧臣闻风而逃,部分被捕,部分被斩。刘贺被软禁在殿后,宣诏宣布"废帝"。
封号褫夺,改称海昏侯。车驾不鸣,不设仪从,由两名校尉押解,连夜送出长安,南下赣地。此后终生不得入朝。
这一场废立,不流血,却震荡。朝中无一人反对,亦无一人上书求情。27天的帝王梦,化作烟尘。
霍光手起一招,皇帝不再。帝位空悬,风暴尚未停息。
立谁?别无选择
废帝之后,霍光坐镇未央宫中枢。他的选择少得可怜。废昌邑王非儿戏,连废两帝,天下必乱。此刻立谁,将决定未来十年的局势。
大汉宗室庞杂,实可继位者不多。武帝之子多早亡或无子。侄子、堂兄弟有者无功、有者无德。立者必须皇族,必须合法,必须得朝臣首肯。更重要的,是要能被掌控。
霍光不容有第二个"刘贺"。
他召集朝臣密议。邴吉、丙吉、张安世皆在。三日不出宫,白日闭门,夜间灯火不熄。一份皇族谱牒摊开在御前堂上,一名一名划去。划掉的不够尊,划剩的不好控。一个又一个,皆不合适。
终于,邴吉提出一个名字:"刘病已。"
这是一位被遗忘的人。武帝之孙,卫子夫与刘据之后,年幼时因"巫蛊之祸"一案被牵连,母家尽诛。刘病已被狱卒私养,后流落市井,十余年间如影如尘,无人问津。
他的名字,连许多朝臣都未听闻。
霍光沉默许久,眼光缓缓落在他名字上。
他是太子的孙子,有嫡系血统;他无党无援,可任意安置;他无名无势,不足为患。最关键的,他还活着。
霍光决定赌这一把。
禁军出发,不宣而行。密令送至邴吉,安排人手将刘病已秘密接入宫廷。此时的刘病已尚不知情,身处外地,被押解入京。
无仪仗、无庆贺,只是一件布袍、一顶旧冠。他穿过宫门,走上金阶,站在废帝刚刚留下的位置。没有百官迎拜,没有鼓声响彻,只是霍光站在那里,点头认可。
改元本始,改称"汉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