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刚从阿拉斯加回国,俄罗斯海上就传来一个坏消息。根据乌克兰总参谋部战报显示,乌军日前袭击了一艘俄军的军火船,整整14次精准打击,造成船只当场沉没,同时连带着船上的军火通通"石沉大海"。
值得注意的是,这艘船上运载的武器军火,竟然不是俄罗斯本国造的武器,而是来自于伊朗。这一点倒是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相关人士透露,乌军袭船的行动是最近才开始的,第一个瞄准的地区,就是俄罗斯在里海最大的港口,阿斯特拉罕州奥利亚港。该港口连接着俄罗斯以及中东地区。
此次受袭的军火船为俄罗斯巨型军火船"奥利亚航-4"号货船。乌克兰情报部门发现,该货船正好在运输伊朗制造的大型爆炸无人机,如果顺利抵达俄罗斯的话,大概率是用来远程袭击乌克兰的纵深目标。
但现在一切都成空谈了。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已明确表示,未来袭击海上目标将成为乌军的主要进攻策略,他们这一招说不定是向胡塞武装学来的。
根据乌克兰军方披露的作战计划,其未来军事行动将聚焦两个战略方向:一是针对俄罗斯西部港口和能源运输线的系统性打击,二是对俄西部重要城市实施远程导弹攻击。
其中,位于阿斯特拉罕州的奥利亚港成为重点打击目标。该港口作为俄罗斯在里海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承担着转运伊朗军事物资的关键职能,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值得关注的是,乌克兰正加速部署射程达750公里的"游隼"弹道导弹系统。这一武器系统的列装将显著提升乌军对俄罗斯纵深目标的打击能力,包括对莫斯科等核心城市的威慑能力。
那么,对于乌克兰明目张胆的袭击,俄罗斯该如何以牙还牙呢?我认为难度很大。现在有一个事实摆在俄军眼前,那就是乌克兰已完成国防工业体系的战略性重组。
目前该国境内仅保留无人机和海王星导弹等有限生产能力,主要军工产能已转移至德国、丹麦、波兰和捷克等北约国家。这种"境外生产"模式很好地规避了俄军的打击风险。
尽管乌克兰官方宣称,本国军队的F-16和幻影2000战机分散部署在国内加固机库,但多方证据表明,这些战机实际主要驻扎在波兰和罗马尼亚的北约基地。
此外,据北约内部评估报告显示,目前在波兰热舒夫建立的无人机生产线,月产能已达300架,而捷克境内的弹药工厂可保障乌军日均2000发炮弹的消耗需求。
可以看出,随着特朗普政府逐渐退出援乌队伍,欧洲对乌克兰的支持正占主导地位。最新数据显示,欧盟及其成员国承诺的军事援助总额已达351亿欧元,首次超越美国的307亿美元。
然而,俄乌战场态势的扭转,仍需突破多个战略瓶颈。尽管乌克兰在无人机作战,特别是海上方面取得战术成功,但在传统地面战领域仍面临严峻挑战。
俄罗斯始终凭借传统火力优势和人口基数维持着战略主动,当前的俄乌战场呈现出"俄攻乌扰"的基本态势。双方都在尝试突破现有僵局,而随着特普会晤无果而终,这场冲突最终很可能演变为,俄罗斯和欧洲的正面对抗。等到那个时候,欧洲将迎来真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