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10月21日)就是农历九月初一了,秋风一吹,田埂上的稻穗已经弯了腰,玉米杆也挑着饱满的棒子,眼看就要到收获的好日子。
可老辈人提起这天,总免不了念叨一句沉甸甸的老话:"初一现三象,遍地起新坟"。
这话听着让人心里发紧,哪有这么邪乎?其实这话不是迷信,全是古人用无数次教训总结出的"生存预警",今天就来给大家讲明白,到底是哪三象,又为啥能和"新坟"扯上关系。
先得说清楚,这"三象"可不是什么怪力乱神,全是九月初一最忌出现的三种天气。
老祖宗靠天吃饭,九月又是"秋收、秋种、秋藏"的关键节点,老天爷稍微"变脸",一年的辛苦可能就打了水漂,这三象正是最要命的"天气刺客"。
第一象是打霜。
九月初本应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正常得等寒露、霜降节气后才会有霜。
要是九月初一就飘起霜花,说明气温骤降到了冰点附近,这对庄稼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你想啊,晚稻还在田里灌浆,红薯藤还连着地下的块根,一夜寒霜打下去,叶子立马发黄发蔫,就像被抽走了精气神,没法再进行光合作用。
原本能饱满的籽粒会瘪下去,红薯也长不大,严重的直接整株枯死。
老家有年就遇上早霜,稻田里一片焦黄色,收割机开过去几乎没收到多少粮食,爷爷蹲在田埂上直叹气:"这霜比刀子还狠。"
第二象是下雨。
九月初一要是阴雨绵绵,老辈人会说"雨打九月头,穷汉不需愁",这可不是真不愁,是反话--歉收了,穷人和富人都得挨饿,也就没什么好比的了。
此时的庄稼都已成熟,就盼着晴天收割晾晒。一旦下雨,田地泥泞得没法下脚,镰刀挥不动,收割机也进不去,只能眼睁睁看着粮食泡在地里。
就算勉强割下来,堆在屋里没地方晾晒,不出三天就会发芽霉变,一抓一把霉点,根本没法吃也没法存。
更糟的是,初一下雨往往预示着整个九月雨水都多,"初一见下雨,一月九日晴",一个月就九天晴天,秋收秋种全得耽误,来年的希望也跟着泡汤。
第三象是打雷刮大风。
九月本应是冷空气主导的季节,暖湿气流早该退场了。
要是这天突然打雷刮大风,说明冷暖气流激烈碰撞,会引发强对流天气。
玉米、高粱这些高秆作物首当其冲,大风一吹就成片倒伏,茎秆折断后,养分送不到籽粒里,就算没倒也会滋生病虫害。
我见过最惨的一次,台风过后,玉米地像被推土机碾过,杆子横七竖八趴在地上,玉米粒泡在雨水里发了芽,一年的收成当场归零。
而且这种大风往往伴着暴雨,还会冲毁田埂、淹没菜地,简直是"雪上加霜"。
说到这儿有人该问了:不就是庄稼歉收吗?怎么会扯到"遍地起新坟"?这就得回到"靠天吃饭"的古代社会了。
对古人来说,粮食就是命。一旦这三象出现,要么庄稼被霜打死,要么被风雨毁了,要么被雨水泡烂,最终的结果都是颗粒无收。
没有粮食,一家人就得挨饿,老人孩子最先扛不住,很容易病倒。
古代医疗条件差,饿肚子加上受凉,一场瘟疫可能就跟着来了,村里人口锐减,"新坟"自然就多了。
更要命的是,九月还是秋种的时节,冬小麦、油菜都得抢墒播种。
要是秋雨不断耽误了播种,来年还是没收成,饥荒会持续两年。
有的家庭为了活命逃荒,路上饿死、病死的更是不计其数。
所以老祖宗说"遍地起新坟",不是夸张,是对粮食绝收后生存危机的血泪总结--没有收成,就没有活路。
其实这农谚能流传千年,全因它是无数次实践攒下的经验。
古人没有天气预报,只能靠观察月首的天气判断后续走势,九月初一就是"本月天气的晴雨表"。
"九月初一晴,稻草堆满坪;九月初一雨,十月初一雪",这些谚语都是经过验证的"生存指南"。
即便到了现在,科技发达了有气象预报,农民们还是会盯着九月初一的天气,毕竟庄稼生长离不开天时,老祖宗的提醒总没错。
当然,现在不用再怕"遍地起新坟"了,有良种、有农药、有灌溉,还有国家的粮食储备,就算遇上极端天气也能扛过去。
但这句农谚的警示意义没过时:它在提醒我们,农业从来离不开自然规律,对天气变化多一分警惕,就对收成多一分把握。
明天就是九月初一了,不妨抬头看看天。要是晴空万里、微风习习,那今年的秋收大概率稳了;要是遇上霜、雨、大风,也别慌,早做准备抢收抢种,把损失降到最低。
老祖宗的话不是要吓唬人,是想让我们记住:敬畏自然、顺应时节,才能在土地上收获希望。毕竟不管时代怎么变,"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