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于前线,他遗命长史杨仪在他死后撤兵,同时,向成都报丧,让成都刘禅及文武大成做好接应的准备,为丞相诸葛亮准备下葬、祭奠等后事。当时,杨仪、姜维、王平等人护送着诸葛亮的灵柩返回成都,已经走到了半路上。不久,杨仪就能护送诸葛亮灵柩回到后方成都。因此,成都的文武大员已经没有必要再兴师动众,前去前线五丈原祭奠诸葛亮了。
如公元223年先主刘备病逝白帝城永安宫时,也只有丞相诸葛亮及刘永、刘理前去见了刘备最后一面,当时的太子刘禅只能坐镇成都,稳定局势。在刘备死的死后,刘禅肯定想念自己的父亲,想见父亲最后一面,可是为了国家,他忍住了,没有胡来。现在诸葛亮病逝,情形相似,他也是非常想去前线,亲自迎接"相父"诸葛亮,他也忍住了。
其三,谯周因为行动迅速,在禁止奔丧圣旨下达之前已经奔赴前线奔丧去了。
后主刘禅在接到"相父"诸葛亮的死讯后,刚开始愣住了,呆住了,没有反应过来,不敢接受"相父"已经离去的现实。后来,他反应过来了,为了蜀汉国家大事,他下达了禁止奔丧的诏书,可惜的是,已经迟了,在家休息的谯周已经出发了,沿着蜀道风驰电掣般奔向前线。刘禅只能默认谯周的奔丧,而对于其他人,他严禁奔丧。
《三国志·谯周传》: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谯周也是由于得知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为了尽一份作为下属的心意,这才快速奔丧,赶在了禁止圣旨的前面。好多人觉得蜀汉就是被谯周给劝说没了的,就是他劝说刘禅放下武器的,对这个"投降派"印象非常差。实际上,谯周是一个蜀汉的一个著名学者,非常有文化。
总结:从以上三个原因可知,后主刘禅禁止蜀汉文武大员前去五丈原前线奔丧,主要是为了蜀汉政局稳定,而诸葛亮灵柩在会成都的路上,也没必要兴师动众,前去奔丧。至于谯周,他行动太迅速了,在刘禅下诏书之前, 已经出发了,所以只有谯周一个人。顺利到达前线,为诸葛亮奔丧。
而不是有些谣言,说刘禅早就厌恶诸葛亮把持朝政大权,威胁到他的皇位。这次诸葛亮病逝,他为了削弱诸葛亮在蜀汉的威望,特意下了这么一道圣旨,不让蜀汉官员前去五丈原前线奔丧。实际上,从始至终,刘禅对"相父"诸葛亮都非常信任,没有怀疑过他,这从他招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为驸马可以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