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 今年夏季是涝是旱?

2024-07-15 10:25  头条

古话说的好"旱不旱,就看入伏这一天"。

正是说此时,汛期已然到来,面对入伏这一天的天气,就会变得极其重要,那这句古话又有何含义呢?

入伏。

从六月份开始,暑热正式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忽然的闷热,甚至还是有冷空气的回归,过程更是短暂。

四月底起,便会迎来更为酷暑的日子,又称之为"初夏",但在这个时期气候却异常的干燥。

不仅是天空上少有云彩,一片湛蓝的天空,甚至还会出现极少雨水的降临。

到了五月份,时间一点点过去,于是便迎来了"今夏"时节,最终在五月份的末尾的时候,古人便称之为"夏满"。

此时的天气显得燥热无比,又称之为"二九"或者"二九连三伏"。

在中国古时候的二十四节气中,五月上旬的时候就已经迎来了夏天了,但在一些地方还是有着闪电、雷暴、暴雨等极端的天气现象,于是古人也便根据这些极端的天气现象,将它们归纳在一起,便就形成了"三伏天"的概念。

三伏指的是三个"伏天",每一个"伏天"的时长,按照农历来计算的话,从头到尾的话会有二十四天。

依照历法来看,这三个伏天的时长其实不尽相同,分别是夏至"上伏天"和"中伏天"、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二十四那二十四天为"下伏天"。

此时已是在五月底、六月初的时候,那么七月份必然就是在二十九日的时候便进入了三伏天。

而且在此时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天气,比如汗流浃背、男女皆汗、百物皆汗等这几种天气现象,便被古人归纳为"初伏"。

而从农历的七月初四再算下去的话,每一天都会变得无比的燥热,所以也被古人称之为"中伏天",而接下来的七月二十四日,最为炎热的天气便在这一天燃烧到了极致,然而还有三十六天的时间,所以也叫做"下伏天"。

但七月份显得非常的炎热,所以有入伏这一说法,古人认为七月份的中旬上旬的时候,气温最热,便是入伏。

农谚更是有着入伏卦,此谚最早出自唐代的文学家陈师道的作品《周禹庙碑铭》中,他写道:"入伏晴一天,天旱到处暑""既是处暑节,足下应长疾",其中的"长疾"指的是长时间的疾病,多指的是天灾的发生,比如旱灾。

旱不旱 就看入伏这一天。

古人在民谚中,也是与入伏有很大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是不是会发生旱灾,要看入伏起多少天雨,算起来正好有五天,那么五天时间不下雨,就会发生旱灾,如果时间下着雨的话,便不会发生旱灾。"

在此天不下雨,就是说明后期的天气将不会下雨,反之就是会下雨。

其实这句农谚还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因为在"三伏"时间内,正是我国很多地方的旱季,可以说整个夏天大部分地区都是不下雨的,除非遇到了台风雨,又或者是雷雨雨,缺少长时间的雨水,这对于农作物生长将会有很大的不利。

所以古人在长期的生产中,更加重视入伏的天气,也认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

所以在这个时候,降雨的一切形式都会有很大的助益,而现代的气象预报能够提前将到来的天气作出预测,总结出过去百年的降雨趋势,能够更加准确的提前判断天气。

如果在入伏的当天下不着雨,就会影响接下来的三伏时间的降雨情况,但是在古人看来,如果入伏当天大晴天,那么未来的天气将会变得多云,也就是接下来将会是旱的,相反的话,如果入伏那天下雨,今后的天气则会多雨,只要一直是下雨的话,就不会发生旱情,所以在入伏这一天的天气,便是在为未来的三伏天的降雨情况"开卦"。

入伏雨淋头,决河倾水流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入伏这天下雨,这年伏天的雨水会比较多,容易出现河流决堤倒流的灾难,要加强伏天防涝抗洪的准备,减少极端天气所带的损失。

炎热多雨是伏天的天气特点,容易出现短暂强降雨的天气,造成山体滑坡,发生内涝的不良后果,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按照古人的经验,入伏当天出现了降雨,预兆着接下来的伏天,雨水会比较多。

老话说"雨淋入伏天,伏伏雨不愁"、"入伏若遇雨淋头,七十二暴到立秋",意思是说,入伏当天如果降雨,接下来阴雨连绵,一直持续到立秋,预兆着伏天雨水会非常多。

伏天雨水多,虽然容易出现内涝,但也有利于庄稼生长,粮食会大丰收,老话说"伏里雨多,仓里米多"。伏天天气炎热,容易出现伏旱,影响庄稼生长,造成粮食减产,伏天充足的水份加上炎热的天气,有利庄稼生长,为粮食的丰产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古人看来,入伏落雨是个好兆头,伏天雨水多有利庄稼丰产丰收,但要做好防涝措施。

头伏无雨二伏休,三伏干旱到立秋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入伏当天没有降雨,是个大晴天,接下来的伏天会干旱无雨,一直持续到立秋,预兆着这年伏天干旱无雨。

老话说"入伏晴,旱死豆",入伏晴天,干旱无雨,连最耐旱的豆子都能够旱死,说明这年的年景不会太好。

今年的农历六月初十"入伏",人们通过古人留下来的农谚,对于今年伏天之后的天气就会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但这些农谚具有地域性和时效性,人们还要选择性地参考,具体的天气还要依据当地的天气预报为准。

气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

入伏的天气如此关键,掌握好入伏天的天气,不仅能够有利无论是收割还是播种,甚至还能有极好的收成。

当然这些农谚背后是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不知在古时候是怎么样的天气,甚至连古人都没有现代的气象预测技术。

但是现在科学技术已然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比如说人造卫星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局地性的气象预报,能够预测五到七天的天气,并且能够预判未来一个月的气温、降水趋势,准确性要远远高于农谚。

所以在如今的时代,但古话还是有着参考价值的,而且在我国也有着丰富的气候资源,比如说寒潮、冷空气等极端天气是气象预报的重要数据。

我国是一个大陆性气候,地理环境、气团活动、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是气象预报以及气候研究的重要数据,我国气象部门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对气象进行预测。

甚至现代有着先进的农业技术,比如说大型的灌溉设施、温室大棚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是不依靠天气的,不仅仅能够提高作物的适应性、抗逆能力,而且还能够减轻对于天气的依赖。

还有着未来最为严重的气候变化,我国各地气温变暖现象严重,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也会随之而来,比如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所以入伏的天气就显得更加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