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个白大褂,假装是医生!警惕网络“伪科普”伤人(2)

2024-01-26 15:02  半月谈

"伪科学"内容也屡见不鲜。来自北京的年轻妈妈王女士说,她在短视频网站关注了许多育儿账号,后来慢慢发现这些育儿账号主体身份混乱。有的育儿自媒体账号名叫"某某育儿经",账号认证主体不具有任何医疗教育背景,却经常发布一些所谓的育儿知识,例如"多吃葡萄能让宝宝的眼睛又大又亮""喂糖水退黄疸",王女士半信半疑。

"这些自媒体动辄就有十几万浏览量,把我们都搞糊涂了。"王女士说,有的育儿自媒体甚至热衷于拍摄各类短剧,为了增加可信度,套个白大褂就装作是医生,自导自演一些就诊情景,严重误导家长。

医疗科普套路多

在欧先生浏览的视频左下角,有一个名为"幽门螺旋杆菌专病中心"的链接,点击该链接后,跳转到一家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欧先生说:"我不清楚在视频上附链接是平台行为还是医生行为,总之页面显示的内容跟那位医生毫无关系,也不是医生所在医院的网址。"

半月谈记者在欧先生提供的短视频平台上搜索相关医疗科普内容发现,经常会在视频左下角出现其他平台的跳转链接。里面除了针对相关疾病的知识科普,还带有在线问诊功能,根据图文、视频、电话等问诊方式和医生资质的不同,收费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

快手相关负责人介绍,医疗"伪科普"都带有非常显著的动机,通过塑造专业身份,冒充医生,抓住人性弱点,诱导用户花钱咨询或高价买药。

来自上海的谢先生2023年初在搜索平台浏览口腔相关内容时,页面不时弹出"权威专家在线问诊"提示。"当时牙疼得厉害我就点开了。"谢先生说,系统首先要求将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信息录入,然后他花费30元选了一位自称是三甲医院的医生。

令他没想到的是,进入咨询页面后,只能向医生提问几个问题,若想进一步咨询,就要加医生的微信。"本来我都已经付了钱,但加医生微信后,还让我转账10元才能继续咨询。"他说,微信问诊结束后,医生给他开了药,并让他回到最初的问诊平台,通过该平台提供的链接去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