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说"瀑布勇往直前,淅沥沥往下看",形容大雨淅沥往下落,如果恰逢六月六这一天,就会引发农民的联想,说起六月六这天的农谚也是不胜其数。
像"六月六淅沥沥,秋收烂牛草",如果在六月六下雨,预示着到了秋收的时候雨水会非常多,连牛吃的草料都给腐烂了。
传统的农谚反映了古人在农事生产中的经验总结,对于天气预测和农作物生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另一农谚说"六月六动了流",如果在六月六下雨,预示着整个夏天阴雨天气都会比较多,间接表明夏天会相对凉爽。
进入小暑节气,气温更加炎热,需要做好防暑准备。
还有谚语说"六月六湿龙衣,四十五天雨",预示着如果在农历六月六这天下雨,往后很长时间阴雨天气都会比较多。
即便这些谚语并非科学依据,但其背后的哲理却不容忽视。
关于六月初六
根据阳历推算,农历的六月初六大约是阳历的7月中旬到下旬的时间。
按照气候特点分析,这个时候正值入梅季节,雨水相对比较多。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即便按照阳历习惯来算,也是东方大国南方雨水最多的时候。
所以才有了诸多关于初六下雨的农谚。
除了天气预测之外,谚语还有关于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
比如说"六月六闷无风,老病发作不容情",就是说如果到了六月初六这天风很小,那可能是潮湿的空气压在身体上,容易导致关节炎等老毛病发作。
还有一句谚语说"六月六日长,秧苗能抽腰",是告诉农民朋友已经到了插秧的时候了。
插秧的季节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此后要开始注意水稻的生长和管理工作了。
关于洗龙袍
或许有朋友会奇怪,这些关于六月初六的谚语和俗语是怎么传承下来的?
其实关于初六这天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相传乾隆皇帝在扬州游玩的时候偶遇大雨,无奈之下他将身上的龙袍、凤被等贵重衣物全部拿出来晒在大院里。
因为乾隆皇帝日常穿戴的衣物都是用上等绸缎制成的,所以虽然大雨滂沱,可龙袍晒干后依然柔软发亮。
这样壮观的场景自然引起了当地百姓的注意,在皇帝离开之后他们也仿效皇帝的做法,拿出自己珍藏的衣物在太阳底下大规模晒起来。
而由于乾隆皇帝来扬州游玩的时间恰逢农历六月初六,所以从此每年到了这一天扬州本地人都会举行一次盛大的"洗晒节"活动。
活动内容就是大家一起晒衣物、赏荷花、泛舟水上、品尝美食等等。
这个习俗沿袭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后续影响
当然现在能坚持"洗晒节"的城市已经不多了,大部分地方都已经丧失了最初的那股民间狂热。
可仍有不少人记得那句谚语"洗晒节"背后的故事,"过了初六晒衣服"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口说说却饱含深意的一句话。
因为即便阳光明媚到让人心情愉悦的时候,"过了初六"依然还有可能下起大雨;更别提本来就乌云密布的入梅季节了。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当年乾隆皇帝选择的不是初六这天而是五月三十一或者七月初七,那么后人就可能会将这两天作为纪念"洗龙袍"的日子,并创造出类似的谚语来纪念那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