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蓝:嫦娥六号回家,中国航天为什么要带国际载荷?

2024-06-25 18:00  观察者网

这几天,太空又热闹了起来。

6月25日,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探测器的返回舱经过53天传奇般的旅程后,带着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挖到的月土,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又一次创造历史。三天前,中法天文卫星(SVOM,空间变源监视器),经过了20来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升空入轨。

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取样(图源:CNSA)

中法天文卫星在地面测试中(图源:CAS)

一起一落,这两个任务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是受人瞩目的国际合作项目。

嫦娥六号搭载了四个国际载荷:欧洲航天局的月表负离子分析仪、法国的氡气探测仪、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的立方星。嫦娥六号继五号后又一次完成了难度极大的采样返回,可谓教科书式案例。这些国际载荷也都出色地完成了它们的任务。欧洲航天局称,这是它的首次月面探测,获得了超预期的高质量数据并作为世界第一发现了月面负离子。

欧洲航天局发现月表负离子的新闻(图源:ESA)

巴基斯坦月球立方形拍摄的日月照片(图源:CNSA、SUPARCO)

伽马暴(GRB)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除宇宙大爆炸外最剧烈的爆发现象。中法天文卫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探测伽马暴能力最强的探测器。卫星上4台科学载荷分别是:中方研制的伽马射线监视器、光学望远镜和法方研制的硬X射线相机、软X射线望远镜。其中,0.4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是中国到目前为止最大的光学太空望远镜。两国科学家和工程人员呕心沥血20年终成正果,值得祝贺!

不过,最近的新闻并不都是令人振奋的。6月12日,欧洲航天局透露,将不再继续和中国在探月工程上的合作,嫦娥7、8号上将不会有原来计划携带的欧洲航天局载荷。理由是,中国主导的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ILRS)有俄罗斯参加,而与俄罗斯相关的项目合作是违反禁令的。

这是继去年欧洲航天局宣布将不参加中国空间站飞行后,又一次为中欧航天合作关上大门。

结果已经非常清楚,欧洲将被迫站队美国,航天国际合作看似将出现西方和中俄主导的两大阵营竞争的局面。虽然局部范围还是会有合作,但总体上,竞争将成为主线。

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回顾一下历史,也许我们能有更全面的认识。

中国航天对外合作并不是第一次陷入低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也遭遇过巨大转折。当时长征火箭凭借优越的性价比,抓住航天飞机和阿里安火箭失利的机会,成功打入了国际发射市场,进行了包括六次铱星发射在内的二十多次商业发射,一度占据国际发射市场近10%的份额。

然而,长二捆和长三乙两次不幸失利,随后中美展开联合调查。美国反华势力利用这个事件,诬陷中国窃取美国技术,在美国政坛引发了一股反华浪潮。1999年出笼的《考克斯报告》则达到了顶点。美国随后出台禁令,禁止含有美国技术的卫星由中国火箭发射。中国被迫退出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同时,美国公司出售给中国的卫星合同也被迫终止。

不过,当时欧洲并没有站队美国。2000年代初,欧洲航天局和中国合作开展了探测空间环境的"双星"计划。两颗卫星超期服役,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欧洲卫星公司则抓住美国卫星退出中国市场的契机,研制了无美国部件的通信卫星。第一颗这样的卫星 - 亚太6号于2005年由中国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中国重返国际发射市场。

最近20多年,除了中国参与伽利略导航卫星项目在美国巨大压力下以欧洲毁约告终,中欧航天合作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双星计划后,中欧实施了多个合作卫星计划,包括刚刚发射的中法天文卫星、2016年发射的中意地磁监测卫星、2020年发射的中法海洋卫星,以及欧洲航天局直接参与、正在研制中的SMILE卫星(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欧洲大学、科研机构、商业公司在中国航天器上搭载的小卫星和试验载荷那更是不计其数,比如嫦娥5-T1试验卫星上搭载的卢森堡探月小卫星。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也很早就有欧洲参与。早在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进行首次载人飞行时,属于意大利空间局、位于东非肯尼亚的马林迪测控站就参加了飞船着陆阶段的测控。此后,我国和瑞典空间公司合作,使用了它位于瑞典和澳大利亚等地的测控天线。这些测控站不仅用于中国载人航天,也为中国的气象、遥感和其他应用卫星服务。

2011年,神舟8号飞船搭载了德国的生物医学实验装置SIMBOX并取得圆满成功。2016年,中欧实施航天员交换训练项目。中国航天员叶光富赴意大利参加了欧洲航天局组织的洞穴生存训练。次年,德国宇航员马修斯(中文名马天)、意大利宇航员萨曼萨到中国青岛参加了海上救生演练。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科学实验首批9个入选项目来自17个国家,其中欧洲国家占了9个。三年前欧洲航天局发表的论文显示,欧洲计划研制的载人飞船,中国空间站是其目的地之一。

叶光富在欧洲航天局洞穴生存训练中(图源:ESA)

中欧在深空探测方面的合作也有很长历史。2005年,我国上海天文台便参与了欧洲航天局惠更斯探测器土卫六软着陆的联合VLBI跟踪。2007年我国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发射,欧洲航天局深空网(Estrack)动用了位于南美洲的库鲁站、位于澳大利亚的新诺舍站和位于欧洲的马斯帕拉马斯站为嫦娥一号提供测控支持。此后每次探月任务包括此次嫦娥六号,以及我国首次火星任务天问一号,欧洲航天局都是我国深空测控的重要合作伙伴。

2021年11月20日,我国与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任务团队合作,祝融号火星车与火星快车轨道器在轨中继通信试验取得成功。祝融号发送的测试数据由4000千米外的火星快车接收后通过欧洲航天局所属深空测控站、欧洲空间运营中心转发至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由中方技术团队解译后,判读数据正确无误。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盲听"形式实现不同国家深空探测器之间通信,也是中欧航天合作的一个高光时刻。

祝融号与火星快车通信实验示意图(图源:CNSA、ESA)

欧洲这么多年为什么能在美国压力下坚持和中国的航天合作?最重要的是,最近20多年,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大背景下,中国航天实力快速增强,而欧洲在经历欧债危机后航天发展步伐已经放慢。中欧航天合作互补成分很高,合作意味着双赢。

然而,近年来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中美贸易战、科技战、疫情和俄乌战争让世界偏离了全球化的轨道,正在重回对抗时代。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已经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出现目前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

除了欧洲航天局不再和中国继续载人航天和深空探索的合作,瑞典空间公司在外部压力下也宣布不会续签为中国进行测控服务的合同。欧洲之外,阿联酋在美国压力下取消了月球车搭载嫦娥7号的计划。阿根延新总统米莱上台后便传出中国在阿根廷的深空测控站可能会遇到麻烦的消息。如果未来不断出现此类消息,一点也不会让人感到奇怪。

在欧洲站队美国形成两大阵营后,国际航天合作逐渐偏离科学和商业的轨道,变得更加政治化了。这不仅阻碍科学探索,也产生了新的问题,甚至有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例如,需要所有航天国家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空间碎片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因缺乏沟通各方在太空的行为会造成战略误判,太空军事化乃至武器化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我们必须面对这一现实。

有人认为,我们没必要求着别人搞国际合作,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但航天合作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也是大国战略和外交的一部分,事关话语权,也涉及国家利益。放弃我们用多年时间建立的良好口碑和积累的资源,放任朋友圈缩水,等同战场上主动放弃阵线,不战而退,无疑是极不明智的。

最近20多年中欧航天合作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存在共同利益,总能找到合作空间。未来一段时间,中欧政府间航天合作恐将陷入低谷甚至清零,竞争将成为主线。但欧洲企业和学术界依然存在和中国合作的动机。我们应该积极鼓励我们的商业航天企业和科研机构走出去。欧洲很多国家依然可以留在我们的朋友圈中。

另一方面,中国对外航天合作的重点无疑会放到金砖国家和全球南方。中国和俄罗斯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有密切的航天技术交流。中俄载人航天合作对中国从无到有建立载人航天能力帮助很大。无论是飞船和空间站设计理念,还是对接机构和航天服,还有航天员的选拔训练,我们都重度借鉴了俄罗斯的成功经验。延续30多年的中巴(中国-巴西)资源卫星计划,则是金砖国家航天合作的另一个成功范例。

中国和亚非拉南方国家如巴基斯坦、阿联酋、沙特、埃及、尼日利亚、阿根廷、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有长期的航天合作历史。除了为他们提供卫星发射及搭载服务,我们也和他们合作研制小卫星或载荷、开放中国空间站实验机会、联合进行空间科学研究,还有测控及更广泛的卫星应用合作,如遥感和北斗定位应用等。中国主导成立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则把重点放在航天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上。

今后几十年,中美关系的基本格局就是大国竞争,而中美在航天领域的竞争实际上已经全面展开。这里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竞争,硬实力是技术创新和工程能力的竞争,而国际合作则属于软实力竞争。简单说,就是为扩大各自朋友圈,争夺盟友和伙伴的竞争。

这是一个更大的挑战。这已经不是我们过去熟悉的单纯航天合作,而是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的科技、商业、政治、外交的比拼。事实上,竞赛已经开始。

和当年美苏的情况一样,中美太空竞赛中最引人注目,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是载人登月竞赛。美国的阿尔特弥斯重返月球计划起步很早,但耗资巨大、技术方案不尽合理、进度一拖再拖,目前仍有几个关键的工程验证尚未完成。载人登月时间已经推迟到了2026年底,大概率还要继续推迟。

阿尔特弥斯计划前三次任务(图源:NASA)

但美国在航天外交方面显示了强大的软实力。阿尔特弥斯计划从一开始就定位成一个国际合作计划。其创始成员国不仅包括了有长期合作经验的国际空间站成员国,还包括了阿联酋这样的中东新贵。最近几年,美国动用大量外交资源说服中小国家加入。到目前为止,正式签署《阿尔忒弥斯协定》的国家数量已经达到了43个。最新加入的是于6月13日签约的高加索小国亚美尼亚。

中国月球探索自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以来,一直按计划稳步执行。嫦娥六号成功返回地球,标志着绕、落、回三步走探月计划中最后一次任务的圆满完成。接下去,中国探月将兵分两路、齐头并进。一方面以嫦娥7、8号为前导,执行无人的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ILRS)。另一方面紧锣密鼓实施载人登月。中国载人登月方案放弃了长征九号巨型火箭,改用基于成熟的长五技术的长征十号火箭,用两次发射、地球轨道对接的方式实现登月,风险更小。

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ILRS)效果图(图源:CNSA)

目前没有报道提及中国载人登月是否会有国际合作。但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将是中国有史以来实施的规模最大的航天国际合作项目。这个项目是2021年中俄两国在圣彼得堡签署的。此后白俄罗斯、巴基斯坦、埃及、塞尔维亚等国签约加入,签约国数量目前达到了11个。此外还有3个国际组织和来自瑞士、泰国、阿联酋等7国的大学、协会和企业加入。有意思的是巴林,一个阿尔忒弥斯计划签约国,其航天局最近和埃及签约,共同为嫦娥7号研制高光谱成像仪。这算是朋友圈的朋友圈吧!

对比中美两个计划,美国进度领先,技术上也更为大胆激进。有月球空间站做依托,登月舱质量巨大,为各种扩展任务提供了空间,但采用未验证技术太多,风险极大。巨大的耗资也影响可持续性。中国的计划更为保守稳妥,基本上不存在重大技术风险,时间上也更为充裕。只能说,硬实力相当,但最终谁会胜出,就要看天时地利人和了。

影响力(软实力)方面,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目前显然占据上风,中国发展的朋友圈数量只有它的四分之一,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但请记住,这是中国第一次主导多国合作的大规模航天项目。初试锋芒,取得这个成绩,已经可圈可点了。这还是刚刚开始。

软实力是以硬实力为基础的,只要中国不自乱阵脚,坚持改革开放的和平发展道路,我们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也一定会实现星辰大海的梦想。我们在软实力上超越美国也不是痴人说梦。中美竞争是长期的,我们一定要有定力和耐心。

中美登月竞赛将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其影响甚至可能超越半个世纪多前的美苏登月竞赛。不管美国是否能抢先登月,只要中国能按计划成功将人送上月球,就标志着中国有了和美国平起平坐的资格。而美国一旦失败,就会失去老大的地位。在全世界看来,这就是世界重心的转移和全球力量的重新分布,意义不可估量,影响极为深远。

今日关注
更多